在全球稳定币如火如荼的浪潮下,美国GENIUS法案加速推进,香港出台了全球首个稳定币专项监管体系,但真正有可能改变国际金融格局的,是“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到来。如果说美元稳定币让美国坐稳了全球加密金融的头把交椅,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落地,则或许才是撬动传统金融和数字经济融合的“game changer”(游戏规则改编者)。
理想之下,是充满挑战的现实。针对此话题,我对话香港区块链协会联合主席、2018年主导全球首个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项目的方宏进先生,深度探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意义、落地挑战,以及前瞻性的应对之道。
采访正文:
林薇:当前全球稳定币赛道可以说竞争激烈、格局已初现。美国GENIUS法案让美元稳定币具备了合规的正当性和强大的国债市场支撑。与此同时,香港也通过了全球首个法币挂钩稳定币监管体系。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人民币能不能有自己的“锚定币”。您如何看待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在当下国际格局中的战略意义?
方宏进:目前来看,全球锚定法币的稳定币里,90%以上都是锚定美元的,其他币种份额很小。美元稳定币的国际地位,在加密行业比传统金融更强,几乎达到了“统治级”。国际贸易中,美元结算的份额是一半左右,但在稳定币领域,美元份额超过九成,甚至欧元、日元、英镑这些发达经济体货币都很难分一杯羹。港币稳定币,我一直不看好,除了本地政策鼓励外,现实应用极为有限——大家用到最后,还是想换回USDT。
但如果人民币要国际化、要在新型数字金融里突破天花板,唯一有可能的是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只有这类独立于美元体系之外的人民币数字资产,才有机会在一带一路和南方国家中,争取到广泛使用的场景。
林薇:说到落地,您提到外汇管理的冲击是最大挑战,能否再具体讲讲?
方宏进:最大挑战就是“回流”问题。中国的外汇管制不只针对外汇,对人民币同样严控进出。现在离岸人民币大概有3万亿人民币(4000多亿美元),按现行规定回流有限。如果发了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这些钱有可能绕开监管、直接流回内地,甚至进入普通消费者的数字钱包。这就完全打破了现有的流动性管理,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金融体系震荡。
别看现在技术上能KYC实名登记,但稳定币一旦流通到公链上,后续转账几乎不可控,难以阻断点对点的流动,这就是区块链和传统银行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央行一直谨慎,并不是“慢半拍”,而是深知系统性风险有多大。
林薇:那有没有技术或政策手段可以缓解这些风险?比如说“堵疏结合”?
方宏进:完全堵死很难。只能靠设计防范措施,比如钱包KYC、链上大数据分析、监控可疑资金流向,甚至在智能合约里加冻结与销毁机制。真正的考验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你能不能预见各类非法跨境资金转移和跨境套利的风险,并且提前沙盘推演,多部门配合,做足应急预案。归根结底,风险只能降低,不能根治。
林薇:与央行数字人民币(CBDC)会不会冲突?这两个产品怎么定位?
方宏进:其实CBDC和稳定币是完全不同的两类金融产品。CBDC由央行发行,账本、数据、每一分钱流向都在央行可控范围内,甚至技术上不是区块链应用;稳定币则是企业或机构发行,天然在公链上流通,更加匿名和灵活。
理想状态是:国与国之间的大宗贸易可以用数字人民币,但中小企业、民间日常支付更适合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两者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现实中,分界并不清晰:会不会冲击离岸人民币汇率?谁能掌控两者在境外的发行量?一旦放开,在境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肯定比数字人民币的流通数量大,必须提前设立协调机制。
林薇:具体发行主体该如何选择?有哪些参与者值得关注?
方宏进:我认为主要有三类机构:一是大型境外中资银行,有监管和托管优势,能获得用户信任;二是头部支付企业(像微信支付、支付宝),有场景和用户流量优势;三是大型电商平台,比如京东、阿里这类,有天然的跨境支付和结算需求。
但银行的盈利逻辑与稳定币1:1储备机制存在矛盾:原来银行可以用存款“放杠杆”,现在每发一块钱稳定币,后台要锁定一块钱存款,只能挣利息,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支付、电商巨头虽然在应用场景和推广方面有优势,但同样需要和银行深度合作,实现资金托管、合规管理。
关键点就是“通存通兑”——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兑换、自由存取,才能有真实的全球流动性和应用。没有中资银行支持、没有央行认可,很难跑起来。
林薇:如果未来多个主体都参与发行,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多头竞争”或套利风险?
方宏进:一定会有。美元稳定币的市场已经是多家竞争,不同产品之间还有“搬砖”套利。如果未来有多个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同时存在,谁能占据主流,最终还是看谁能拿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真实用户。最怕的是大家一窝蜂拿牌照,结果都推不出去,应用不起来,最后沦为合规咨询机构的生意,而不是产业正向循环。这也是我之前在香港发放这么多虚拟资产交易所牌照问题上经常泼冷水的原因。
林薇:具体应用场景有哪些最值得看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有多大?
方宏进:主要有三大场景:
一带一路、南方国家等美元短缺国家的贸易支付和清算。很多国家没有美元,但有人民币,如果通过稳定币流通,可以激活大量境外沉淀的人民币资金;
本币不稳定、美元短缺国家的个人支付、资产储备;
海外华人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跨境支付。
真正用起来后,可以显著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体系中的流动性和影响力。但前提是合规、风控和托管机制要足够健全。
特别是离岸人民币可以实现点对点支付,与SWIFT系统无关,这里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林薇: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会不会对境外发行的中国国债和央票的销售有积极意义?
方宏进:对消化境外发行的人民币外债和央票肯定有积极作用,相信在香港持有离岸人民币大头的中资企业也会以兑换离岸人民币的形式,通过稳定币的发行方间接购买国债。
但是只是一万亿元左右的人民币稳定币,规模还是小了些。如果未来可以在境内发行在岸人民币稳定币,可能会对境内国债的发行起到比较大的承接作用。
林薇:最后,您认为未来三到五年,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真正落地的概率有多大?对政府和市场参与者您有什么建议?
方宏进:我不敢妄加猜测,但是当别人已经都在采用点对点的方式,高效低成本地进行支付和结算,我们不应该还是坚守银行间转账的传统模式吧?
但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一定要慎重、要做足准备。中国金融体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拿来主义”地复制美国、中国香港的模式。
要积极进行跨部门研究、沙盘推演,未雨绸缪,针对各类风险提前做好预案。而市场参与者要有长期主义,不要只盯着牌照本身,更要思考如何把稳定币的发行规模做大,用起来、用得好。
结语
从华尔街到香港,从政策鼓励到现实落地,稳定币已成为新金融秩序的关键拼图。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真正落地,既考验顶层设计和风险预案,也要求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正如方宏进先生所言,数字金融的窗口已然打开,只有冷静研判、提前布局,才能把握下一个国际金融话语权的机会。
(作者介绍:林薇(Vivi Lin), 常驻美国硅谷的资深国际媒体人及创新顾问,同时是加密领域及“负责任AI”的倡导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