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开赛第一天,热浪袭人,37度高温,创下历史之最。烈日灼灼,伦敦西南的草地球场泛着干燥的白光。英国媒体都在头版上警告——“高温将考验选手的极限”。中央球场的看台上,西装革履的观众们努力维持着高温下的优雅。
但那一日,最让我感到“热”的,并不仅仅是阳光。
是那场男单首轮——22岁的卫冕冠军西班牙的卡洛斯•阿尔卡拉斯对阵38岁的意大利老将法比奥•弗格尼尼。
比分胶着得像一部结构严谨的小说:7-5,6-7(5),7-5,2-6,6-1。五盘鏖战,整整打了三小时五十七分钟。阿尔卡拉斯并不轻松地晋级,而弗格尼尼,在极限拉锯中,完成了他职业生涯最后的华彩。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胶着。热,不只是温度,更是生命本身的燃烧。
1987年,弗格尼尼出生在意大利圣雷莫,那是一个因音乐节和阳光闻名的海滨小镇。他右手持拍,双反打法,球风潇洒,从少年时代起就不走寻常路。
2004年,17岁的他转入职业,刚开始并不起眼,直到2011年法网一战成名。从此,世界开始认识这个意大利人:情绪多变、技艺出众,敢打敢骂,像一位穿梭在古典与朋克之间的剑士。
2015年,他一年三胜纳达尔,尤其是美网五盘大战,从0-2落后逆转胜出,成为少数能“咬住红土之王”的人。同年,搭档伯莱里问鼎澳网男双冠军,意大利的名字再次刻在大满贯奖杯上。他也击败过穆雷,终结过世界第一。他像烟火,不稳定,却耀眼。2019年,他在蒙特卡洛连克卢布列夫、兹维列夫、丘里奇和纳达尔,夺得个人首个大师赛冠军,成为意大利男网史上首位“千分王”。32岁的他,也成为史上最年长的TOP10新晋者。
他不完美。他发火、砸拍、抱怨。但他真诚,对比赛、对家庭、对人生。他是一个意大利式的浪漫斗士。
命运让他在谢幕演出时,面对的是横空出世的卡洛斯•阿尔卡拉斯——22岁,三座大满贯,草地、红土、硬地都拿下,被誉为“合体三巨头”的少年之王。弗格尼尼毫无包袱,气场全开,打得淋漓尽致。他用尽全力吊球、变线、调动、压迫,救球,硬生生把比赛拉进第五盘。这老少鏖战,让观众大饱眼福。最终,弗格尼尼以1-6惜败,虽败犹荣。
终场,他向阿尔卡拉斯要了一件签名球衣——不是为自己,是为他的儿子。家庭,始终是他告别职业赛场最柔软、最坚定的理由。
他知道,自己的职业旅程已近尾声;也许某天,那坐在看台上的小男孩,会拿着这件球衣,在另一个夏天,再次走上这片草地。谁知道,未来之星是不是就在这里完成了传承。
阿尔卡拉斯举手,示意观众起立,全场为弗格尼尼鼓掌。那一刻,比冠军奖杯还庄严。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他最后一次温网,因为以他展现的水平,他还能再打三四年。”阿尔卡拉斯赛后动情地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球员。我有点难过,但很荣幸能和他一起出场。”两位惺惺相惜的明星,相互成就的精彩,写进了温布尔登的故事里。
我看着屏幕,眼眶泛热。不是为比分,而是为那个和我年纪相仿,却依然在燃烧自己梦想的人。
彼时在法学院,我错过了第一个硕士学位的毕业典礼,为的是不想错过第一天的实习培训。那时的我笃信,明天比今天重要。从此,从法律人转身成了媒体人。
后来在英国攻读传媒硕士,因为怀孕推迟毕业,典礼那天,我孤身一人站在人群中。此后的十几年,我在家庭与事业间拉锯——在新闻一线奔跑,也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匆匆化妆、赶稿写文。时光如梭,我竟从未真正停下来,好好感受过一个完整的夏天,更别说那缓缓拨穗的典礼时刻。
那些来不及体会的人生,能不能好好再过一次?
17岁那年,我站在中学的舞台上,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否可以在多年后,带着这份诗意轻轻走进真实的情境里?
如今,年过不惑的我,却即将踏进剑桥,攻读人生中的第三个硕士学位,想紧紧跟上时代的洪流,重新激活学习的因子。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我早已错过了所谓“最好的时间”。
但我知道,只要心中还有光,就永远没有太迟的开始。
在英格兰最热的夏天,意大利人弗格尼尼在草地上奔跑的光和影,被时光珍藏。
再见了,弗格尼尼。你的谢幕,恰恰是最美的一幕。从今往后,如果我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你的坚持。
你泛着泪光的笑容里,有一位父亲的仁爱,一位丈夫的担当,一个老兵的释然。是中年人懂得的温柔和坚韧。
而站在你面前的少年——也终将因这一天,变得更完整。
就在那一天,高温炙烤的看台上,一位球迷中暑晕倒。阿尔卡拉斯第一时间走下场,亲自递上冰镇矿泉水,比赛为之暂停。
那一刻,我感到一丝清凉。
仿佛舌尖泛起的,是草莓冰激淋的清香。
成就一代大师的,不只是击球的力量,还有人品的温度。
谢谢温网——
在炙热的37度,呈现这个夏天最美的风景,梦想,一直在路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