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声音”作为媒介来探索上海,会有怎样的新发现?
是鲁迅公园退休人群的歌声?青年人在人行道上的滑板声?苏州河边的乐器演奏声?梧桐区百年老公寓里的打呼噜声?……这些林林总总的声音,会交织出怎样的困惑与认知?
上海西岸美术馆于去年发起“文化研究员”项目,聚焦“上海本土文化脉络”,试图用跨专业、跨学科的方式梳理并保护本土文化。首期项目以“上海声音1:语言与方言”作为出发点。项目征集在公众号发布后,反响热烈。经过近半年的磨合,这个项目有了第一次阶段性呈现。十位研究员用“表演性”讲座的方式呈现了他们的课题。
这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项目?这些招募来的研究员正在研究的是“艺术作品”吗?他们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我访问了这个项目的评委之一、声音艺术家殷漪,聊聊这个开拓性的文化实验。
研究员们的“上海问题”
先看一下研究员们视角中不一样上海:
“建安公寓”项目:常哲晖、张琪、王越洲与周平浪等四位与建筑专业有关联的研究员,通过采集百年老公寓“建安公寓”里的各种真实声音,暗示了居住者之间的边界冲突,与上海城市生命力的“流动性”。位于上海梧桐区建国西路的建安公寓1932年由赉安洋行设计建造,原为当时的高尚住宅楼,一梯两户,后迎来“72家房客”。如今的居住者既有建筑师,又有快递员,还有热衷于上海老建筑的异国住客。百年变迁既影响了公寓的内部空间格局,也影响了居住空间的性质:公用空间变得私人化,私人空间变得公共化。这是个互动性很强的项目,在展演的过程中,项目研究员邀请观众扮演公寓里几个真实存在的典型住客,体验在百年建筑里穿越到当下的群体存在方式。

“沪拼”项目:沪语音乐创作者录梦白,结合了汉语拼音发音和英语音标发音的直觉惯性,在实践过程中创作出一种更易于辨识并发声的“沪拼系统”,方便让不懂沪语的人即看即读。她的沪语歌词采用这种语音标注方式,她甚至还尝试将一些沪语独有的词汇“赋形”,探索方言保护的多种可能性。
“和声序列”项目:研究员们将目光投射到百年前上海本土音乐和西方爵士乐交织的时代大背景中,聚焦在民族音乐人黎锦晖和美国20世纪著名爵士小号演奏家、作曲家巴克•克莱顿(Buck Clayton)身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黎锦晖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创作了《毛毛雨》、《特别快车》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他也曾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推广;巴克•克莱顿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演出,而同一时期,黎锦晖正在上海扬子酒店改编和演出爵士乐。这个项目的研究员通过“小号手”和“金嗓子”两位主角,把观众带回上世纪30年代的东西方两种音乐唱和的背景中,为如今多元、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上海增添了带旋律的历史注脚。
上海需要被多层次的表达,声音是一种新途径
“文化研究员”项目的评委之一殷漪是声音艺术家,今年4月他的个展“殷漪:我听到了”在余德耀美术馆举办,展示了他十年间创作的8件声音艺术作品。
“在公共叙事中,上海变得越来越单一化、标签化,就是‘安福路’、‘摩登’等刻板印象,这种单一化终将被消费主义吞噬。真实的上海是多层次的、多元的。此外,声音是一种感受、思考世界的新方式,是对当前视觉中心主义的反思。”殷漪说,“另外,声音有时间性和同在性,能听到,说明在同一个空间,隐含着亲近的情境,而视觉,比如‘凝视’,则需要物理的和心理的距离。”

此次项目招募得到的热烈回应远超美术馆的预期。“这说明在精神层面有内容缺失,现有的内容满足不了一部分人的精神投射,需要去寻找新的方式。”殷漪说,“这个项目的挑战是,既带有知识性,又带有艺术性,是感性的表现形式与智性思考的结合。研究员的项目都是在个体经验中,出于感性本能产生的创作欲望,大多结合着一些具体问题,然后用多感官、多模态的方式呈现。”
然而,表演性讲座的呈现方式,对于研究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智性的思维,又要有表演的展示。
很难用艺术史上出现的艺术门类或者现象来定义这些研究项目,毕竟这些项目目前还在继续打磨中,他们就像是“艺术实验室”孵化的早期作品,离最终完善还有一段距离,甚至有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新方向的可能性。“这个项目也在尝试发掘美术馆新的功能。”殷漪说,“相较于艺术创作而言,传统观念中美术馆多是展示艺术、研究艺术史和做艺术教育,是滞后的。这个项目则让美术馆前置于创作成果,进入到创作前期的资源整合中。”
数字时代的艺术境遇
在如今的数字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泛滥,一方面有效信息被淹没。德国艺术学者黑特•史德耶尔对这种情境的评论是:“一方面,权威叙事瓦解。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难以理解或无法有意义把握的信息。”而反映在艺术家身上,则是“艺术家虽然创造了研究的氛围,却不愿给出结论。很多作品传达的是一种沉浸于甚至迷失于信息中的感觉。”
尽管此次参与“文化研究员”项目的研究员们,只有一半是艺术专业人士,另一半来自人文领域,他们的作品却大多有着鲜明的数字时代特征。
这毕竟是个实验性项目,一切都刚刚开始。“观众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对艺术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原来是个名词,以后会成为动词,成为一种工作方法。”殷漪说,“这个项目的目的,不是让研究员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他们把这种工作方法或者文化意识带到之前的工作中去。”把艺术的思维方式跨界到各个行业中去,注定是未来的方向。
(本文图片由上海西岸美术馆提供。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shirleyft@163.com, 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