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为期两天的北约峰会在荷兰海牙落下帷幕。根据峰会发表的宣言,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就未来军费支出目标达成一致,决定在2035年前将年度国防开支提高至国内生产总值的5%。峰会还通过一系列文件,旨在强化北约的国防工业、装备研发与战争准备,以进一步巩固其集体防御体系。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北约峰会的核心目标是“让特朗普满意、维系联盟团结”。在全球聚焦以伊冲突之际,北约新任秘书长、荷兰前首相吕特精心设计峰会议程,其首要任务就是安抚特朗普、确保美国留在北约,从而维护联盟的团结与存在基础。
第一,本次峰会中,特朗普延续其一贯以防务分担换取安全保护、推动“大交易”的思路,意在通过施压盟友加大投入,实现减轻美国负担、获取战略利益、收缩全球战线的多重目标。特朗普政府将北约集体防御义务视为一种“可协商的服务”,明确要求以公平的防务责任分担为美国提供军事保护的前提。特朗普逼迫欧洲盟友提高军费和刺激军工产业,既可增强北约整体威慑力、减轻美国安全负担,又能扩大欧洲对美高端军备的采购,迎合美国军工利益。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更是以乌克兰问题降级为筹码,一方面对俄实施战略缓和,另一方面对欧洲施加战略压力。美国转向推动俄乌谈判、削减对乌支持,并允许将对乌援助计入国防开支,被视为一种务实妥协,既鼓励欧洲加大贡献,也减轻美国财政压力。与2024年的华盛顿峰会相比,乌克兰入盟道路“不可逆转”的相关表述已被冻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在闭幕记者会上承认:“北约的优先事项正在转移。”
第二,面对动荡不安的欧洲局势,海牙峰会旨在通过提升欧洲防务分担,稳住美国对欧洲安全的承诺,防止其战略重心全面转向亚太。在特朗普政府持续推卸防务责任、频频暗示可能从欧洲撤军的背景下,欧洲陷入“被分担”与“被抛弃”的战略困境。欧洲安全责任正逐步从美国主导向美欧共担转变,美欧关系也从“美主欧从”甚至滑向“美主欧仆”。在此背景下,欧洲盟友推动联盟管理再平衡,力求在对欧亚事务中实现更均衡的参与,其在立场上的妥协,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被分担”来避免“被抛弃”,以维护欧洲的安全与战略稳定。此次海牙峰会作出历史性承诺:到2035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5%用于国防与安全建设,远高于乌克兰危机后设定的2%最低标准。其中3.5%将用于军事力量、装备和弹药等核心防务需求,1.5%则投入基础设施、网络防御、民事准备和国防工业等关键领域。
第三,为维系联盟的生存合法性,北约加快战略转型、提升防务能力,着力在特朗普日益“特不靠谱”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欧洲防务支柱。新设定的防务开支目标,旨在构建一个“更强大、更公平、更具杀伤力”的北约,实现集体防御能力的“量子飞跃”。新增投资将确保联盟具备必要的兵力、能力、资源、基础设施和战备水平,全面提升北约的威慑与防御能力。该战略调整意在“纠正”长期存在的跨大西洋负担分担失衡问题,促使欧洲及加拿大在集体防务中承担更多责任。北约秘书长吕特指出,扩大国防工业基础不仅能增强安全保障,还将带来“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一雄心勃勃的重整军备计划,进一步凸显出欧洲在面对经济失速与安全失序双重挑战下的深层战略考量。
海牙峰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北约为迎合特朗普“交易型”思维而重塑自身议程的倾向。防务转型正被美国主导牵引至大国竞争轨道,盟友间分歧加剧,北约“亚太化”与欧洲本土安全之间的张力日益突出。这场峰会虽声称“变革性”,实则可能成为又一次包装霸权、言过其实的胜利叙事。
第一,美国对欧洲的多重绑定与制约,其结果正使北约日益沦为其推进大国竞争的战略工具,而非致力于维护欧洲和平的安全基石。长期以来,美国主导北约并施压成员国提高军费开支,“5%军费目标”正是其推动的结果。军费增长使欧洲在经济上加深对美依赖,同时也使欧洲在战略上更加紧随美国步调,巩固了美在北约的主导地位。通过这种制度性安排,美国能够借助北约成员国的资源推进遏制新兴大国的大战略。与此同时,美国对欧洲的安全承诺却在持续削弱。特朗普时期,其顾问苏曼特拉•迈特拉甚至提出“休眠北约”模式,仅在危机时激活。美国防长赫格塞思更明确排除向乌克兰派兵的可能,强调欧洲应为自身安全负责,并表示“不能指望美军长期驻留”。海牙峰会的相关决策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北约正从欧洲和平的守护者转变为美国推进地缘博弈的工具,欧洲则被推向承担更多代价却掌握更少话语权的尴尬位置。
第二,北约内部日益加剧的分化与对立,正严重制约其防务雄心的落实。在乌克兰问题上,成员国立场分歧明显,波罗的海国家坚决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并提供援助,而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则持反对态度,暴露出联盟深层裂痕。同时,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等因经济压力难以达到5%的军费目标,激化了“低支出者”争议。在此基础上要求翻倍投入,必然加剧成员国兑现承诺与实际财政能力的矛盾,迫使其通过增税、举债、削减福利、压缩医疗和养老等民生开支来筹措资金,进一步激化社会动荡与政治危机。北约凝聚力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盟主持续施压强推防务开支,另一方面成员国之间存在显著的经济差异、政治分歧与认知鸿沟。海牙峰会设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成员国是否具备克服内部矛盾的政治意愿,否则联盟的凝聚力和集体防御能力恐将持续削弱。
第三,北约的欧洲成员国愈发聚焦本土安全,普遍不愿被卷入大国竞争的漩涡,在推进“欧洲自主”与应对北约“亚太化”趋势之间陷入两难。海牙峰会上,“亚太化”议题被有意淡化,反映出美国为安抚并奖赏欧洲盟友防务投入所作出的策略性妥协。自2022年将中国列为“系统性挑战”以来,多数欧洲国家在是否增加对亚太承诺方面始终保持谨慎,凸显其在“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之间的权衡。俄乌冲突持续消耗欧洲战略资源,“去风险”而非“去依赖”成为主流对华路径,以维护经济利益与战略回旋空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峰会期间重提关税争端,批评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呼吁达成协议,直言“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盟友增加开支,另一方面却彼此开贸易战”,凸显欧洲核心国家对美政策转向的深切忧虑。北约军费的持续攀升进一步绑架欧洲成员国有限的财政资源,迫使欧洲“防务自主”让位于美国主导的联盟转型安排。这一系列现实制约,正使北约“欧洲支柱”难以真正形成支撑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有效承接力。
2025年海牙峰会表面宣示团结与战略转型,实则暴露北约面临的结构困境。“美国优先”的立场引发欧洲对联盟承诺的深层忧虑,防务分担演变为盟内博弈焦点。5%军费目标缺乏可行落地路径,多国面临财政与政治阻力。峰会回避战争代价与冲突后重建等关键议题,折射出其仍试图以“扩军即安全”的旧逻辑应对变乱交织的新形势。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欧洲安全架构动荡不安,北约力图维持主导地位,却在政治分歧加剧、战略方向模糊与威慑能力受限中步履维艰。欧洲和平的真正考验,不在于海牙峰会的团结叙事,而在于北约能否摆脱冷战式对抗思维,用真正的多边主义、安全不可分割与可持续的集体安全迎来一个持久和平的多极世界。
(注:潘子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