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电影

《F1:狂飙飞车》:布拉德•皮特与他的命运一跃

范力文:影片的华彩出现在最后冲刺的段落,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驾驶着赛车在空旷的赛道上疾驰,如同贴地飞行,那一刻,他真正地在孤独中直面自我。

在杰米•莱科宁退役之后,我很久没有再看过F1的比赛。见证过刘易斯•汉密尔顿破茧成蝶,也幸运地赶上了阿隆索、莱科宁、马萨们风华正茂的时候,那时候莱科宁还在法拉利,而汉密尔顿还在迈凯伦。还依稀记得,车王舒马赫复出的赛季——那时候他还一切安好,以及后来的维特尔、维斯塔潘,也都各领各的风骚,他们都是红牛车队的车手,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红牛异军突起,让法拉利和迈凯伦看不见它的尾灯,传统格局一片混乱。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不再看F1了,甚至一度还颇为困惑——为什么是红牛,那难道不是一家卖饮料的公司吗?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开始意识到这项运动和人类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大:它更多是一个车辆硬性配置的竞逐,而车手能够扮演的角色就是规规矩矩地把圈数跑完。后来汉密尔顿在梅赛德斯奔驰车队经常遥遥领先,让比赛过早失去悬念,而他在迈凯伦的时期却没有这种统治力,那时候群雄逐鹿,经常发车即撞车、黄旗满天飞。还记得看过某站大奖赛,精彩纷呈,几位选手都巧遇不测,有的爆胎、有的爆缸、有的爆冷门。

所以,F1 (Formula 1),一级方程式,正如其名所示,本质上是一道复杂数学题,关于汽车加速度,关于空气动力学,关于轮胎与赛道之间摩擦系数,关于燃料在引擎内的能量转化效率。而影片《F1:狂飙飞车》触动人的内核,或许也是许多同类型优秀赛车电影的核心正在于,在一个刚性的技术系统中,个人如何通过弹性的决策、判断力与自由意志做出微小而影响深远的改变。这当然需要一些适度的浪漫主义,一些唯意志论的色彩,一些在专业车迷看来或许有点扯淡的设定。譬如说,影片里布拉德•皮特频繁使用的战术——故意被套圈,然后从维修区切入赛道,阻挡在领先赛车身前,为队友争取时间。如果这样的伎俩真出现在F1赛场上,“极速巅峰”车队估计已经被国际汽联罚到负分了。不过这是电影所需要的戏剧化改编,只要观众能稍加宽容,电影中绝大多数的细节仍可谓还原得相当逼真可信。

关于本片的主演布拉德•皮特,每次看到他就像看到自己的弟兄。我对他表演中的轻狂抱有一种怜悯,因为知道布拉德•皮特可能是那种会把自己玩着玩着就玩没了的人,一言不合就摔东西、砸墙,骑着辆摩托就去大马路上兜风,混不吝,叼着根烟耍酷,使眼色,挑衅,欠揍,鼻青脸肿着回家,喝酒喝到烂醉,拿着根台球杆装威风,被女人喜欢,又被女人嫌弃,看不起任何人,也被许多人蔑视。你也知道他的这种愤世嫉俗背后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废墟,可以看见它坍塌的过程,但他对重建一点不感兴趣,这张脸就像在说:老子不在乎。

但其实他比谁都在乎,所有那些倨傲的表情都是他自我保护的面具。他只是需要一个感召,把自己从无边荒凉中拯救出来。大部分人一旦掉入到这种状态里,然后就置之不理了——骗自己从来没有用尽全力,自然也就谈不上被辜负;他们放弃自己也放弃世界,因为世界过去从来没有善待过他们,未来大概率也不会。

但我永远会记得在《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皮特在车库里对他那一众游手好闲的朋友说的那几句话,它们是如此铿锵有力,好像皮特把这一世颓唐所有余留的劲头都用在了那几句话里:“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伙计们。没有目标,没有地位,我们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萧条。我们的大战是心灵的战斗,我们的大萧条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我们都能成为百万富翁、电影偶像或者摇滚明星,但我们不会,所以我们非常、非常愤怒……”

这就是为什么布拉德•皮特的痞帅和普通人那么亲近,也许你的身边就有一两个这样的朋友。他不像汤姆•克鲁斯拥有那种不可方物的盛世美颜,或者约翰尼•德普那种像是刚从古堡里爬出来的黑暗优雅。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在《F1:狂飙飞车》里如此具有说服力,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为了他而量身定制的——他曾经激情燃烧,然后迎头撞上命运的南墙,于是他变得看起来无拘无束玩世不恭,但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他重新开始,他又会像飞蛾扑火一样奋不顾身。

于是你终于看清,他所有佯装的逃避,都在等待命运叩门,重操旧业的时刻就像蛰伏已久的野兽。你大概也会明白,为什么桑尼•海耶斯在片中如此地莽撞、激进、偏执,这一切都与原先的那种不羁、放荡截然相反,但它们本质上同出一系。当他重新坐上驾驶座,把手按在方向盘上,他就准备好燃尽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可以狂热到把什么都丢掉。

所以观众将看到,《F1:狂飙飞车》的华彩出现在最后冲刺的段落——原先的一二名,队友乔舒亚与刘易斯•汉密尔顿双双撞车退赛,第三名的桑尼•海耶斯笑纳大礼,后面的赛车紧追不舍,海耶斯的前面已经没有对手,而镜头这时给到了海耶斯的主观视角,他的视线仍有重影,因为他其实尚未彻底伤愈,赛车在空空如也的道路上疾驰,穿过一个个弯道,好像贴地飞行……

这几个镜头的真正精彩并不在于它属于布拉德皮特所饰演的桑尼•海耶斯的胜利喜悦,它的意义远比这深邃,如果理解了皮特的角色,你会意识到科辛斯基把这段独角戏拍出了相当高明的心理深度,它让人对这部影片肃然起敬——桑尼•海耶斯的对手,始终是他自己,尽管赛道上有20位车手,有他的队友、整个车队、全世界的车迷,但在那几个镜头里万籁俱寂,他在真正地在孤独中直面自我,这里头有一种高贵的真诚。真诚意味着自掘后路的勇气,就像伊卡洛斯用他那蜡做的翅膀朝向太阳飞行,桑尼•海耶斯也“飞”起来了,就像他告诉凯瑞•康顿饰演的女主角的那样。高飞意味着堕地的粉身碎骨,但此刻他终于诚实地面对了自己,面对了自己内在的渴望和呼唤,而不是摆出一副满不在意的表情。

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似乎非常热爱这种与聒噪的技术轰鸣形成高反差的偶然寂静。在他之前导演的、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遗落战境》中,就可以观察到类似的迹象——那部电影笼罩着一种庄严肃穆的银白色,这可以视作这位导演独特的“作者性”。科辛斯基其实熟稔于技术,他其实非常擅长刻画这些硬核的细节,但是这些宁静的时刻却可以视作他为影片留出的“气口”,他不是那种在血脉贲张的路径上走到黑的导演,这种在人与机械过于紧张的关系之间的喘息让这部电影升华。

在这个意义上,《F1:狂飙飞车》中的布拉德•皮特与前阵子上映的《碟中谍8:最终清算》中的汤姆•克鲁斯确有几分相像,在一个技术即将全面压制人类能力的历史时刻,这两位老男孩都在试图与机器做着困兽一样的抗争,这已经无关于胜负,而更像是一种悲亢的誓愿。克鲁斯渴望用身体的行动战胜人工智能“智体”的阴谋,皮特则试图用意志为赛车注入超越性的能量。


《F1:狂飙飞车》大约可以跻身电影史上最好的三部真人赛车电影之一,另外两部是“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与丹尼尔•布鲁赫主演的《极速风流》(Rush),以及马特•达蒙与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区别在于,那两部都是真人传记电影,而《F1》则虚构了主人公。这样的一个立项太容易拍砸,更不消说,它还投入了2-3亿美元如此大的制作成本,真是片方不要命的豪赌,这种赌性弥漫在影片的所有细节中。你可以回想一下,影片开头,哈维尔•巴登饰演的车队老板鲁本说服桑尼•海耶斯重新出山时说的话,鲁本告诉桑尼,他欠下了3亿美元左右的债务,这是不是导演在揶揄这部影片的预算?

当然,科辛斯基还是赌对了,他找到了布拉德•皮特,就像鲁本找到了桑尼,他们身上那种自我救赎的渴望让一切经济账显得市侩。董事会里的叛徒想要通过商业阴谋取代鲁本,他用厚利诱惑桑尼,被桑尼竖中指回绝。因为没有什么比最终能够赎回自我更重要。

这部电影最后居然敢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收尾,如此套路、如此老派,但它真诚得叫人动容。当然,头衔与香槟自然不是皮特真正想要的,他要的就是在冲刺的时刻,把自己的生命一脚全部交给油门的那种疯狂,以及在这种疯狂之中身心灵洞开的诚实。

我能理解作为射手座的布拉德•皮特的这般天性,因此看到他咬紧牙关,目光如炬,信念如磐,也会感动于他那不计代价的纵身一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所用图片:《F1:狂飙飞车》剧照,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生物计算机是如何“培育”的

澳大利亚初创公司Cortical Labs与英国的bit.bio共同打造了CL1,旨在创造“合成生物智能”。

工作中遇到问题?我的聊天机器人会给你发消息

大量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投诉,意味着人力资源和客户服务部门将面临一种新的无端麻烦。

如何让孩子们重新开始阅读

如今,出于兴趣而阅读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这一趋势带来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我们能否扭转这一局面?

市值100亿美元的英国能源挑战者普拉克斯集团如何走向瓦解

林赛炼油厂所有者的倒闭是一个警示故事,说明一家缺乏足够财力来管理其庞大业务的公司所面临的风险。

与特朗普通话后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创纪录空袭

美国停止交付关键拦截器后,克里姆林宫派出500多架伊朗设计的无人机。

印度证监会暂时禁止Jane Street交易证券

该监管机构指责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交易公司实施了操纵衍生品市场的“险恶计划”。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