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专栏 社交媒体

用户去世后,社交账号该怎么办?

刘远举: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每天拍照、拍视频、发朋友圈,产生无数信息。人去世后,这些数字遗产该怎么处理,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近日,一条“新手机号登入李玟网易云音乐账号”的消息登上热搜,背后的真相令人唏嘘。这名网友买了新手机号码,注册网易云音乐,在输入短信验证码之后,页面竟然是已故歌手李玟,有着26.1万粉丝官方认证账号,

一个承载着无数人怀念之情的“数字空间”,意外地被打捞出来。满屏未读的红色私信提醒(99+),无数粉丝发来的悼念:“Coco回来好不好”“永远爱你”“一如既往想你”。在这个虚拟空间,粉丝的思念从未下线,令人感伤。

李玟去世后,注册社交媒体的手机号码,本应该被妥善处理,用来长期保留各种账号,或者注销这个号码的相关账号。或许是因为没有顾得上,号码被运营商回收。通常一个号码停机3-6个月后会被运营商回收销号,在一段“冷冻期”后重新投入市场。李玟是2023年7月去世,可见冷冻期大致两年。这时,由于这个号码没有解绑网易云音乐,号码的新主人,就能通过短信验证,登录李玟的账号。

事情后来被网易妥善处理了。

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每天拍照、拍视频、写文字、发朋友圈、打游戏,产生无数信息。那么,人去世后,这些数字遗产,该怎么处理,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涉及到隐私、道德、经济及法律等多方面。

据2023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统计,从2017年至2023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微信账号、QQ、游戏账号、多样化虚拟货币等,已经成为立遗嘱人群的重要资产。

2023年初,拥有百万粉丝的up主,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计划自己离世后将百万粉丝账号留给好友运营,并将自己名下价值300万的虚拟资产继承给父母。其实对于b站账号这样的经营性账号,注册主体是公司的话,操作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障碍。

《民法典》第1122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总体来说,财产性的东西,比如支付宝、微信里的钱,都方便处理。这属于法定可继承的。但有些东西,就比较模糊。

比如游戏账号的继承,一些平台上的虚拟资产。人在世,游戏在运营,游戏里的资产,可转让,就是财富。一般来说,平台、游戏公司,都会通过格式条款,规定账号所有权归公司所有,用户仅获得账号使用权,不得借用、继承,以此将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归为己有。家属会觉得自己蒙受了损失,但游戏公司会说,我把游戏一关,所谓游戏财富毫无意义。

李玟账号被登入,或许还引发了另一件事。

10月15日,对于去世的人朋友圈会否消失,微信公关总监在播客中表示,微信产品团队针对逝者账号做了许多研究和努力,从今年9月开始,微信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经不再进行回收处理。这一消息,立刻被各个媒体传播,也登上了一些热搜榜。

这个事比想象中,影响更深远。

首先,不回收指的是什么?

根据《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微信账号的所有权归属于腾讯公司,用户通过注册仅获得账号的使用权。用户不可将账号转让、租赁或赠送他人,且长期不登录可能导致账号被腾讯回收。账号内资金属于用户个人财产,但账号本身不支持继承。

比如,有些人的微信,加了5000个好友,经营一个成功的私域,这就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在某些经营模式下,即便微信主人去世,粉丝也能维持,经营仍可继续。但家人手上有逝者的电话,能通过短信验证,但仍然不足以维持经营,因为很多场景,都要求人脸验证。

那么,不回收肯定不是继承。这涉及到腾讯的一个基本规则,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号,但一个人不能掌握其他人的号。微信客服也表示,账号使用人过世后,账号不支持继承,仅支持近亲属基于自身合法权益获取过世者相关资料副本。

但这就涉及数字遗产的另一个问题,隐私权。人性是复杂的,很多人有自己的隐私,连最亲近的人,也要保密。人离世了,在未得到数字财产拥有者明确表态的情况下,平台把这些资料公布给亲属,可能就涉及到一些争议。

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死者没有独立的隐私权,但其隐私利益受法律保护,近亲属可依法维权。那么,隐私向亲属公布呢?是否侵犯逝者的隐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自然人死亡的,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本章规定的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

法律似乎支持逝者相对于亲属的隐私。但无论如何,伦理争议是存在的。

那么,如果回避这个争议,这里的保留账号,就是保留朋友圈,保留一个接收消息的窗口。具体操作上,我们知道微信捆绑了手机号,运营商回收手机号,那么,保留微信账号,首先要与手机号解绑。不然就会发生李玟账号被登入这样的事。考虑到后来人的微信ID的重复性,很可能还要用一串数字和英文,来替代以前的ID。

这个账号的朋友圈仍然在,也可接收消息,但永远不可能有回复了。

很多人说,希望腾讯不要收回账号,思念离去的亲人朋友时,可以看看他们的朋友圈,给亲人用微信发段文字或者语音。这也是一种慰藉和倾诉思念的方式。仅仅是一个接受信息的窗口,是不够的,还应有朋友圈。就像寻梦环游记中说的: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呼吸停止;第二次是葬礼结束;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消失。一个人的朋友圈存在,会被人翻看,他就一直被记得。

不过,记得的成本可能不小。

目前,云储存的价格,标准存储约0.12元/GB/月,低频约0.09元/GB/月,归档层更低到0.025元/GB/月,深度归档只有0.012元/GB/月。但归档数据,访问要1-12小时才能恢复,深度归档更是要12小时以上甚至几天,显然不适合用来存储用户数据。就按1月一次的低频档计算,1G一年1元。每年中国大概有1000万人去世,一人占用1G的容量,一年大致是1000万元,对应数据容量10PB,相当于500个20TB的硬盘。

另一个问题是,数据该保存多少年。翻看朋友圈,并不是单纯的祭奠行为,而是回忆。不仅是回忆逝去的人,也会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一个老人想回忆自己30年前的某一天,可能就会想去看看自己爸爸妈妈的朋友圈。

甚至一个60岁的人,可能还会看他爷爷奶奶的朋友圈,看看自己小时候的事。那么,大致上起码要保存50年。那么最终就是500PB的数据,动态保存,每年都有数据进入这个系统,每年也有数据被删除。保存费用就是一年5个亿。腾讯未必想好了这件事。当然,这对腾讯来说也不算什么,也希望其他平台也学习一下。

这个成本,我问了AI,大致推算也差不多,不过还有很多变量。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产生的数据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但数据存储的成本也会下降。当然,另一方面,数据可能不用保存50年,只需更少的时间。有趣的是,这些数据,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现代史。它不仅仅是个体的、形象的,后世的研究者,也可以从相片、文字、视频中提取到足够多的数据,去研究我们现在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个伤感的话题,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一个人的电子消逝。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请记住他们。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远观近思

刘远举,重庆人,先学理工科再学经济学,从事过咨询行业,现为自由撰稿人。关注时政、财经、科技,旨在探寻现象背后的事实与公正。文风理性、客观,且用人性的温度替换虚伪的中立。微博ID@刘远举。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普京如何在阿拉斯加搞僵了与特朗普的关系?

普京在安克雷奇峰会上发表关于俄乌历史的长篇大论,令特朗普一度威胁提前离场。这重塑了两国总统关系的基调。

特朗普考虑向乌克兰提供的“战斧”导弹能改变战场局势吗?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将增强基辅对俄境内目标的远程打击能力,并有可能改变战争进程。

英数据中心初创企业Nscale与微软达成140亿美元合作协议

这家获英伟达投资的AI云计算集团拿下巨额新合同,其首席执行官称正考虑在“明年下半年”上市。

OpenAI制定五年商业计划以兑现万亿美元支出承诺

OpenAI正在拓展新的营收渠道、建立债务合作关系并进一步融资,以覆盖巨额支出。

FT社评:欧洲需要更完善的芯片战略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一事,暴露出欧盟如何深深陷入了美中芯片大战。

英国《金融时报》2025年EMBA排名显示毕业生收入上升

华盛顿大学-复旦项目位居榜首,而其他商科学位校友薪资下滑或持平。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