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基顿,女演员,1946—2025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为了第一时间为您呈现此信息,中文内容为AI翻译,仅供参考。
FT商学院

黛安•基顿,女演员,1946—2025

能轻松驾驭多种表演风格的奥斯卡影后,喜剧与正剧皆游刃有余,经久不衰的时尚偶像。

美国女演员、奥斯卡得主黛安•基顿(Diane Keaton)以其坦率真挚的表演风格在喜剧与正剧领域跨越世代,并成为时尚灵感来源。她已于79岁去世。发言人已证实其死讯,死因尚未公布。

基顿是一位善变如水的表演者,常被拿来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传奇女星卡罗尔•隆巴德(Carole Lombard)相提并论,但她又深刻关注浪漫关系、职业发展与个人独立等关键女性主义议题。她在伍迪•艾伦(Woody Allen)1977年执导的《安妮•霍尔》中,凭借诙谐又感人的演出赢得奥斯卡奖,生动刻画了一位在两段恋情之间摸索自我的年轻女性;而在南希•梅耶斯(Nancy Meyers)2003年执导的卖座喜剧《爱是妥协》(Something’s Gotta Give)中,她饰演一位事业有成的离异剧作家,表演同样充满活力。基顿银幕上的低调气质,常常掩不住其深厚的表演功力与广阔的戏路——从在《赤色分子》(Reds,1981)中诠释意志坚定的社会运动者路易丝•布莱恩特(Louise Bryant),到撰写以家族为题的畅销回忆录,皆展现出她多面的艺术才华。

黛安•霍尔(Diane Hall)于1946年1月5日出生在洛杉矶,母亲多萝西是家庭主妇,父亲杰克•霍尔(Jack Hall)是供水电力局的土木工程师。此后她始终向母亲致敬——这位同样富有创造力的女性曾获“洛杉矶太太”称号,并写满了85篇回忆录。凯顿本人倾心于表演,搬到纽约,在邻里剧场学校学习迈斯纳表演技法。1968年在百老汇音乐剧《发胶》获得首个重要舞台角色后,她于《情人和其他陌生人》(1970)完成电影处女作,这也引起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注意,当时他正为《教父》(1972)选角。

黛安•基顿与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坐在户外的一张桌旁;基顿戴着帽子,帕西诺身着军装。

基顿在饰演黑帮头目迈克尔•柯里昂(阿尔•帕西诺 饰)那位幻灭的上层白人新教徒妻子时,一亮相便在好莱坞群星荟萃的阵容中脱颖而出。她最后的镜头——透过缓缓合上的门缝凝视——成为整部影片最具象征意义的收官场景,定格了她被拒于肮脏家族生意之外的命运。(“文字难以表达黛安•基顿的才华与魅力,”科波拉在她去世后于社交媒体悼念道。)这个角色开启了她一系列富有张力的正剧表演,塑造出多位挑战社会规范、甚至不惜付出个人代价的女性形象。在《寻找梦中情人》(Looking for Mr. Goodbar,1977)中,她在阴郁的纽约酒吧圈和家庭阴影中挣扎;在荣获奥斯卡奖的《赤色分子》中,她与沃伦•比蒂共历动荡的二十世纪初历史风云;而在《索菲尔夫人》(1984)中,她饰演一位典狱长的妻子,与一名死囚展开禁忌之恋。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基顿当下即兴的表演技法,不过对许多人来说,她百试不爽的喜剧天赋才是标志所在。这在《睡人》(1973)与《爱与死亡》(1975)的精密荒诞中,在《安妮•霍尔》中时而奔涌、时而踟蹰的节奏里,以及《曼哈顿神秘谋杀案》(1993)的疯癫侦探游戏中都可见。她在这四部片中的导演兼搭档伍迪•艾伦曾对她说,不必为事业担心,因为你总是很有趣,而“有趣就是金钱”。两人在她出道早期曾交往,此后一直合作并保持密友关系,直到她去世。基顿曾公开为艾伦辩护,反驳其前伴侣米娅•法罗(Mia Farrow)于1992年提出的猥亵儿童指控,并在2018年发推称:“伍迪•艾伦是我的朋友,我仍然相信他。”

理查德•德雷福斯(Richard Dreyfuss)、查尔斯•H•乔夫(Charles H. Joffe)、黛安•基顿、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和杰克•罗林斯(Jack Rollins)在1978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手捧小金人合影。

基顿也投身好莱坞喜剧,这些作品常被视为轻松娱乐,却逐渐培育出忠实粉丝群。她与导演南希•梅耶斯的票房千万级合作始于《宝贝闹翻天》(1987),随后是《新岳父大人》(1991)与《爱是妥协》,其中凭《爱是妥协》她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在休•威尔逊(Hugh Wilson)执导的《第一夫人俱乐部》(1996)中,基顿与米德勒和戈尔迪•霍恩(Goldie Hawn)联手,饰演向前夫讨回公道的离异女性。影片高潮处合唱《You Don't Own Me》与基顿的其他经典音乐时刻并列,包括《月色撩人》(1982)中扣人心弦的《If I Fell》,以及《安妮•霍尔》中的《似曾相识》。

基顿也曾执导多部作品,包括《无所依》(1995年)和《电话情缘》(2000年),还曾执导过电视剧《双峰》的一集(1991年),以及1987年的纪录片《天堂》,她以平实亲切的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讲述探讨“来世”这一主题。(她也是一位制片人,曾促成格斯•范•桑特执导尖锐探讨校园枪击事件的电影《大象》(2003年)的拍摄。)

黛安•基顿身穿马甲、领带和帽子,站在人行道上,身旁是穿着白色衬衫和长裤的伍迪•艾伦。

无论在镜头之外还是镜头之中,黛安•基顿都是风格灵感源泉。她常年以现代感的成套造型和西装示人,甚至丝毫不逊于《安妮•霍尔》中那顶帽子、马甲与领带的标志性装束。她对一代又一代年轻女性的影响有目共睹。《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明星辛西娅•尼克松(Cynthia Nixon)在社交媒体上致敬写道:“我小时候,黛安•基顿是我绝对的偶像。我喜欢她的表演。我喜欢她的气质。我喜欢她的一切。从我12岁开始,我就试着像她那样穿衣。”

然而,基顿那些见解深刻、剖析入微的回忆录却对自我神话毫无兴趣:在《Then Again》(2011)中,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母亲的故事交织呈现;而在《Brother & Sister》(2020)中,她则书写了与弟弟兰迪(Randy)的关系——兰迪长期受到精神疾病困扰。

尽管常在纽约出演角色,基顿始终是个忠于洛杉矶的本地人,她也在生活中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道路。她终身未婚,却以轻松又深情的笔触写下那些深刻的恋情:“名字在变,从戴夫,到伍迪,再到沃伦,最后是阿尔。”在50岁时,她收养了一个女孩德克斯特,后来又收养了一个男孩杜克,作为单亲母亲独自将他们养大。她的子女仍然在世。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一周新闻小测:2025年10月18日

您对本周的全球重大新闻了解如何?来做个小测试吧!

拉奥尼酋长:亚马逊是我们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最大希望

这位原住民领袖谈论他的卡亚波族正面临的威胁、祖先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他所言“异象”背后的含义。

黑石拟竞购Big Yellow,力寻利好因素

自助仓储的需求与GDP增长高度相关。

一种新兴市场投资的新范式

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进行的5.1亿美元证券化,为促进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树立了范本。

对欺诈的担忧给金融家带来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压力测试

一家保险公司倒闭与银行出现动荡之间的共性,比起初看上去的要多得多。

史密斯证明综合企业并非全然糟糕

工程业蓝筹企业把握市场回暖与行情火热,分拆出售业务以获利。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