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许多著名大学在人文社科方面有一个特殊领域,即中国史学或汉学也有统一的学术标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1949年以前有不少文史哲的大家学者,都属于“国学大师”或“史学大师”,但没有研究外国或世界历史的大师级学者。
实际上,日本在二战以前的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就已有许多完全能与中国“国学大师”比肩的研究中国历史的大家学者。例如,京都大学教授和“京都学派”主要奠基人内藤湖南对中国史学、经学、佛学、考古学、甲骨学、金石学、文字学、敦煌学、目录学、政治学、蒙元史、满洲史、经济史、思想史、学术史、艺术史、外交史等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教授的张广达指出:“‘内藤史学’称得上波澜壮阔,他着力的内容与王国维的研究有部分的重合,但是历史认识论、中国文化论、中国中古文化和中世过渡理论、清史、中国近世论和共和制度论、满蒙史等,则是王国维注意所不及者。”(注9)王国维是20世纪初中国最有学问的国学大师,大概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唯一敬佩的学者。张广达还指出:“古往今来,很多假说或学说的寿命难能长久。内藤的唐宋变革说则不然,作为中国近代史学论域中提出的最早的一种假说,将近百年来,仍在服役,被人经常引用;作为富有宗旨的学说,他在今天依然带动着学术研究。”(注10)
陈寅恪在其代表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七章财政的“附记”写道:“此章作于一九四〇年春季,其年夏季付商务印书馆印刷,久未出版,至一九四三年春季著者始于桂林广西大学图书馆得见一九四〇年出版之《东方学报》第壹壹卷第壹册仁井田陞氏《吐鲁番发见之唐代庸调布及租布》一文,与此章所论略同。特附记岁月先后于此,以免误会。”(注11)这里,陈寅恪为避免误会他抄袭而提到的仁井田陞,正是我下面将要提到的研究中国法制史的权威学者。
作为中国学者由于语言文化以及地理、资料等方面的条件优势,本应得天独厚,但1949年以后,在文史哲方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似乎再也没有出现大师级的学者,而在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因研究中国史而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学者不断涌现。例如,战后以京都大学为中心的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宫崎市定、宇都宫清吉、谷川道雄,等等。其中,我读过宫崎市定的大部分日文著作,觉得特别引人入胜。战后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东京学派”代表人物前田直典、西嶋定生、堀敏一、野原四郎、周藤吉之等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极具特色。日本的中国史学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中国法制史方面的研究,日本法史学者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东京大学教授仁井田陞留下大量传世之作,如《唐令拾遗》、《唐宋法律文书研究》、《中国社会的法与伦理》、《支那身份法史》、《中国法制史研究(1)刑法》、《中国法制史研究(2)土地法・交易法》、《中国法制史研究(3)奴隶农奴法・家族村落法》、《中国法制史研究(4)法与习惯・法与道徳》,等等,他最早把日本的中国法制史研究提升到世界水平。给我影响较深的是,由于仁井田陞最初是研究西方法史的,所以他在研究中国法制史时常常与欧洲法史进行比较,并引用很大欧洲各国的外文资料。
在仁井田陞之后,日本法史学者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例如,东京大学教授滋賀秀三对中国家族法和对中国法与审判制度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又如,京都大学教授寺田浩明对中国明清法律制度的研究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尽管是研究中国法制史,令国人汗颜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其他大学都没有出现能与这些日本法史学家比肩的中国法学者。
大约十年前,曾经有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告诉我,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我问他根据是什么,他回答说化学所发表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但在我看来,论文数量并不与论文质量成正比,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成果从来都不是根据论文数量,而常常只根据某一两篇论文来授奖。中国大陆唯一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屠呦呦就是因为论文数量太少而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士。
在自然科学领域,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中强调的发表论文及其引用率或许与科研创新有关(作为外行的我无法评价)。据国外机构统计,2024年中国大陆发表的自然科学论文90万篇,名列世界第一。由于诺贝尔科学奖通常根据得主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而授奖,若干年后或几十年后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或许也会增多。然而,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强调发表论文数量及其引用率显然是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例如,由于追求世界大学排名,近年来欧洲一些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也有了强调发表论文数量的反智主义倾向。曾任剑桥大学钦定历史学讲席教授、英国的欧陆史尤其是德国史权威理查德•埃文斯就指出,强调论文数量的评价体制扭曲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正常发展,造成英国年轻的历史学家没有时间与空间从事扎实的研究和学习外语,而只是忙着写论文;论文的课题也越来越偏门和狭隘,并且越来越脱离生活。而在他年轻的时期可以花十年时间写一部长篇著作,而一篇论文都不用写。(注12)
中国大学的反智主义管理体制越来越严重,对此我主要针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学管理体制写过几篇文章。(注13)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年日本大学很在意世界大学排名,也开始强调论文发表数量,因此学术研究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日本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成指出:“我认为现在日本的学术生态太残酷了。从前的学术制度是大学不授予博士学位,但授予地位,学生如果被教授认同,三十岁前后就可以在学术界立足了。现在的大学只管授予学位,但不提供地位,任由博士自己在竞争之中自我生存。三十五岁之前学者如果稳定下来的话,四十岁就可以开始学问的黄金期。可是现在许多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还在为生计而浪费精力,究其原因,这是日本的大学模仿美国式教育。……总之体制内学者的几个成长环节,一节比一节艰难,比拼论文数量、教学经验。我们的时代,三年出一篇论文是正常的,现在要是这样的速度,可能就被淘汰出局了。如果说以前的大学秉持‘学历主义’,进了好大学就等于找到好工作,那么现在大学更多信奉‘业绩主义’,论文数量决定一切。” 如果照此走下去,日本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或许会提前几位,赶上中国大学,但学术水平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必然会不断下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也会不断减少。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前面提到的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具备世界一流的学术标准——学术自由、有较多公认的世界意义原创性成果、培养出大批杰出的科学或学术人才、有一批杰出的教授——要比商业炒作式的世界大学排名重要得多!
注释:
注1: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latest/world-ranking
注2: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
注3:2015年6月3日FT中文网。
注4:自19世纪末以后日本一些国立大学先后被政府定为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1886)、京都帝国大学(1897)、东北帝国大学(1907)、九州帝国大学(1910)、北海道帝国大学(1918)、大阪帝国大学(1931)、名古屋帝国大学(1938)等。二战以后这些大学的校名取消了“帝国”二字。
注5:根据日文版《京都大学大学案内2024》,该校已有11名诺奖得主,2025年日本两名诺奖得主都毕业于京都大学,其中一人在京东大学工作,因此,京都大学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应为13名。东京大学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数目是根据东京大学官网英文版得出的(https://www.u-tokyo.ac.jp/en/about/numbers.html),据此,东京大学诺贝尔奖得主总数为13名,除去文学奖2名与和平奖1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应为10名。
注6:例如,QS公司世界大学排名指标包括:学术声誉,单位教师的论文引用数,雇主评价,师生比例,外籍教师比例以及留学生学生比例等。THE世界大学排名指标包括:教学学习环境(师生比例、博士学位与学士学位比例、机构收入),研究(数量、声誉和收入),引用(研究影响),国际视野(留学生比例、外籍教师比例、国际合作比例),行业收入(知识转移)等。
注7:龚刃韧:《追忆和平主义宪法学者深濑忠一——兼议日本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者风骨》,(2019年4月3 日FT中文网)。
注8:日本的大学有一种“集中讲义”教学制度,即邀请外校的教授来给硕士研究生短期授课,通常每天连续讲课约3课时,为期两周。1983年在北海道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硕士生只有我一人,所以山本教授的授课对象只有我一人,但当时还有两名日本研究生(其中一名是博士生、一名非国际法专业)也旁听了山本教授的授课。2006年2月,我也曾受邀到东京大学法学院给十多名硕士研究生授课两周。我的导师杉原高嶺1993年转任京都大学法学院教授,也因此1997年我作为客座研究员在京都大学法学院从事了5个月研究。
注9:张广达:《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1页。
注10:同上注,第57页。
注1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74页。
注12:陆大鹏:《理查德•埃文斯谈英德史学的传统与现状》,2019年10月27日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83807
注13:例如,《大学教授、计件工与学术自由》,载《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5月号,《告别“衙门化”:中国大学的出路》,载《文化纵横》2010年6月号,《中国大学目睹之怪现状》(2015年6月3日FT中文网),《中国大学官方课题背后的逻辑》(2015年7月29日FT中文网),《“拖后腿”的中国人文社科》(2019年6月21日FT中文网),《不畏权势的法学家——从哥大校级教授联想到中国大学官本位等级制》(2024年9月24日-26日FT中文网)。
(注:龚刃韧,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