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8.17,"text":"2025年6月12日,美国-伊朗核谈判未能在60天的期限内达成协议。6月13日以色列开始空袭伊朗,理由是伊朗已经非常接近拥有核武器,当天美国原油期货上涨8%,收盘在73美元每桶,盘中最高触及78美元每桶。此后双方互相攻击,但以色列明显占据上风。6月21号美国东部时间下午5点,伊朗的三个主要核基地遭到美国空军的打击,其中的重点目标是位于地下90米深处的福尔多(Fordo)核设施。13日至21日期间,美油都是高位震荡,但没有突破前期78的高位。 遭受美国打击之后,伊朗议会在23号通过了议案,支持关闭霍尔姆斯海峡。美国时间23日有新闻报道卡塔尔的美军基地遭到伊朗的导弹袭击,WTI石油期货早盘再次攀升到78美元。到了23日下午,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伊朗和以色列已经同意停火,石油价格在收盘下跌9%到65美元。到了24日零时,伊朗率先宣布停火, 此后以色列也宣布停火。至此本次“12日战争”结束,25日美油价格收于65美元,基本回到了冲突前。"}],[{"start":88.49,"text":"一些观察家认为,停火可能是脆弱的,后面还会有重启冲突的可能。"}],[{"start":94.61,"text":"霍尔木兹海峡与有限冲突"}],[{"start":97.58,"text":"据一些技术专家的估计,即便伊朗的核计划进展顺利,但因为产能受限,首期也只能制造出5000吨级的核弹。 但实际上伊朗还有一个大手段可以启用: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产油国外运石油占世界总产量的接近20%,而这些油轮都要经过伊朗控制的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世界石油价格将很可能击破100美元每桶的水平,可以说这是伊朗给以色列和美国制造压力的有力手段。此外在技术上,该海峡不难被封锁。 霍尔木兹海峡最宽处60公里,最窄处33公里,而航道大约位于中间位置,伊朗使用近程导弹、水雷、无人机,甚至火炮、火箭弹就可以对通航造成严重威胁。"}],[{"start":147.19,"text":"不过,封锁海峡的后果是冲突升级,伊朗会面临更加严厉的军事和经济打击。因此,技术上有可行大手段,但是伊朗始终没有使用,这传递出决策者的重要信息:伊朗要把冲突限定在可控范围内。在冲突最激烈的几天美国股市波澜不惊,大概是预期到了这场冲突的有限性。另外,投资者也可能从历史的类似事件中找到了一些线索。"}],[{"start":176.09,"text":"中东冲突与油价:历史的比较"}],[{"start":179.21,"text":"中东冲突的类型较多,本文把注意力集中在有以色列或者“西方”参与的冲突,因为这些和本次伊核冲突更有可比性。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由于预期到局势的紧张,油价从6月开始上涨,一直到10月的最高40美元/桶,涨幅超过一倍。在1991年1月多国联军发动“沙漠风暴”行动后,油价迅速下跌到20美元附近,尽管原油生产遭到了实质性的破坏(很多科威特油田被伊拉克军队点燃)。 2003年3月美国入侵伊拉克,在军事行动开始前市场的担忧和预期把布伦特原油价格从2022年10月附近的25美元推高到2023年3月的39美元。但是当战争开始后,由于美军进展比预期顺利,原油生产设施基本没有遭到破坏,石油价格很快跌回25美元附近。"}],[{"start":234.42000000000002,"text":"2006年两名以色列士兵被黎巴嫩真主党绑架,以色列在7月中旬发动大规模打击,市场担心冲突扩大到伊朗和叙利亚(真主党的支持者),担心伊朗关闭霍尔木兹航道,布伦特原油价格在初期从72美元跳涨到78美元,达到当时的历史新高。 不过冲突很快有了结果,随着8月中旬停火协议的达成,石油价格跌回了72美元附近。"}],[{"start":260.58000000000004,"text":"2012年因为伊朗的核计划,美国和欧盟决定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因为担心伊朗石油将被排除在国际市场之外,同时伊朗也威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油价在3月份达到最高的125美元每桶。 当7月份制裁实际开始执行的时候,石油价格已经跌回了100美元附近。"}],[{"start":283.18000000000006,"text":"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9月沙特石油设施和油田遭遇无人机和导弹袭击(来自伊朗或其支持的胡塞武装),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天之内上涨20%,当天受影响的产能是570万桶,占全世界日产量的大约5% 。"}],[{"start":300.1700000000001,"text":"汇总起来,中东的武装冲突对石油供应的实质性影响有限,大部分是预期和心理上的;当冲突实际开始后,反倒是“利空出尽”油价开始回落的时候。 另外,在1991年和2003年两次大规模战争之后,西方和以色列在中东在没有遇到更大的军事挑战,这可能和先进国家军事技术的巨大进步有关(例如精准打击)。回到这次的伊核冲突,时间只持续了12天,短于历史上的大多数冲突。 油价的涨幅从最低到最高接近20%,在历史上则属于中等幅度。"}],[{"start":336.93000000000006,"text":"尽管历史事件的比较提供了一些帮助,一个分析框架可能更有助于评估未来中东冲突的风险,下面本文做一个尝试。"}],[{"start":346.00000000000006,"text":"伊朗的孤立与中东世俗化的分野"}],[{"start":349.32000000000005,"text":"中东的利益格局很复杂,不同阵营的划分可以有宗教的维度,有政治制度的维度,有种族的维度,此外还有历史的恩怨,地理位置,以及外围国家的影响,把这些因素排列组合起来,问题的复杂性可想而知。"}],[{"start":364.11000000000007,"text":"世俗化的含义可以很丰富,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和个性解放相关,和经济理性相关,对应的宗教影响力则要下降。 在伊斯兰世界,世俗化和严格遵守“伊斯兰习俗”的冲突,是理解很多现象的一条主线。比如说1973年阿以战争之后,以宗教信仰为界限,全体阿拉伯人和以色列对抗的态势不复存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带头大哥埃及在1979年率先和以色列正式建交,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是世俗化的结果。 再比如说,阿拉法特之后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改变了武装斗争的纲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更多转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该地区人体自杀炸弹的新闻已经很多年听不到了。 最近的加沙战争期间,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基本保持了平静,这很大部分也可以认为是世俗化的原因。"}],[{"start":418.45000000000005,"text":"从伊朗自身来说,在1979年之前伊朗和别的中东国家有正常的邦交,并没有被孤立。 1979年之后,伊朗则彻底的孤立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它建立了严格的神权政府,古兰经是一切社会生活的最高指引,而教士负责阐述古兰经,这是伊斯兰教最早时期的状态。伊朗的这种社会组织模式,和中东几乎所有其它的伊斯兰国家都相距甚远,在那些国家无论是君主世袭制还是民主制,总体都在走向世俗化,比如伊拉克、约旦、迪拜、阿联酋、卡塔尔,甚至同为神权国家的沙特(君主制)。"}],[{"start":455.07000000000005,"text":"世俗化有一个优势,就是相对有利于经济发展,这让很多中东国家获得了较快发展。对比之下,1979年以来伊朗的相对经济实力不断下降,当前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左右,在中东地区是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被孤立和综合国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伊朗选择了军事上的冒险,一个是发展核武器,另一个是支持海外武装组织,伊朗是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的支持者。 2020年有好几个伊斯兰国家和以色列正式建交,可以算是以色列很多年未有的外交突破。在2023年,中东大国沙特和以色列已经非常接近建交。在这个背景下,哈马斯袭击了以色列,沙以建交进程被迫中断。 由此也可以看出,巴以冲突更大的背景之一是伊斯兰世界世俗化力量和保守力量的冲突。"}],[{"start":512.32,"text":"非世俗化的国家很难发展经济,因而相对会处在弱势的一方。 随着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这种差距可能在扩大,本次伊核冲突展示了这种差距。 当下一个中东冲突到来的时候,由于军事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冲突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可能更小。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宏观风险的下降。"}],[{"start":536.49,"text":"文明的冲突与去神秘化"}],[{"start":539.24,"text":"讲到中东问题,很多人就会想起亨廷顿的名著《文明的冲突》。作为经济学家,笔者感觉到他没有充分理解经济的力量,因而解释力要打不少折扣。2010年代以来的手机互联网,把几乎一切都即时呈现给所有人,世界的神秘感下降了。 没有了神秘概念的加持,剩下的就是经济理性:随你怎么说,如果特权阶层的物质生活很丰富,普通人也会有所要求。在这个背景下,神权政权的管理任务将更加艰巨。"}],[{"start":573.55,"text":"笔者在美国居住的社区,此前的董事会在缺乏透明度和没有大多数居民投票的情况下向市政府捐让公共林地,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和董事会的改选,参与的群体有白人、犹太裔、华裔和印度裔。在整个事件中我仔细观察,试图从中找到文明的冲突,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现。不过我注意到,在所有的争端中大家都展示了基本的文明修养,出言不逊不能被任何一方接受,哪怕是同一立场的人。如此看来,文明的根基也不过是信息的透明,据理力争和对礼貌的共识。如果是这样,我还需要再去阅读《文明的冲突》,以及那些含糊的名词吗?"}],[{"start":615.0699999999999,"text":"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为经济学博士,金融从业者"}],[{"start":620.9599999999999,"text":"本文编辑徐瑾 jin.x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1244417_1116.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