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这是来自FT中文网的温馨提示:如您对更多FT中文网的内容感兴趣,请在苹果应用商店或谷歌应用市场搜索“FT中文网”,下载FT中文网的官方应用。
{"text":[[{"start":9.7,"text":"伦敦已进入今年第二次“热浪”期。一早通过微信与妈妈如常聊天,发现在早晨就达到了30摄氏度的伦敦气温,已经超过了位于亚热带的广州城。一边电台新闻在播报,这一天是英格兰史上录得最高温的6月天,实时比墨西哥城还热。伦敦消防局也发出警告,过去几个月降雨偏少,干燥环境下只需一点火星,就可能迅速引发野火。英国健康安全局已对英格兰部分地区发布了“橙色”高温警报。"}],[{"start":43.39,"text":"同一天的傍晚,我们驱车北上,往从未踏足过的约克郡乡村开去,想着北方英格兰总会比南方凉爽得多,至少还不至于触发气温警报。更何况还会前去靠近北海的小镇,阴晴不定之地,总能带来一点喘息的余地吧。"}],[{"start":60.47,"text":"远在佛山的朋友问我,英格兰热起来也还清爽吧?正在早晨阳光下散步却已汗流浃背的我回想起在广州长大的日子,回复朋友说:虽然还没有“桑拿天”的体感,但是伦敦的阳光直射下来,相当毒辣,相对湿度与气温升高也成正比,一出门就被闷热的空气包围得快要融化。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和济慈笔下怡人的英格兰夏天,随着全球变暖的明显趋势,也许只能留在老一代人的回忆里了。"}],[{"start":90.25999999999999,"text":"然而这种想法在我来到北约克郡乡村后,却又继续有所发展。当晚我在北约克郡名厨汤米•班克斯(Tommy Banks)的家里做客,第二天他同样名叫汤姆的父亲,驾着农用越野车,带我到他们位于“北约克荒原国家公园”之内的自家大农场里转了一圈。最后他把车停到了山丘顶峰,告诉我他祖父从一战后就来到这里安家,据汤姆祖父的说法,我们停车的这一片草坡,15世纪时曾经是酿酒用的葡萄园。我好奇之下即时翻了一下资料,发现历史上确实有记载:英格兰部分地区在中世纪经历了一段气候较暖的时期,被称为“中世纪温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大致发生在公元950年至1250年之间。在这一时期,一些地区的气温甚至高于20世纪的平均水平。"}],[{"start":139.28,"text":"汤姆的观点是:“全球变暖“从19世纪中期慢慢开始,但并不是现代独有的现象,对比起历史资料里的中世纪时期,今日约克郡夏天的气候依然“又湿又冷”。这令我思考:不同地区感受到的节奏不同;历史参照也有时间限度。我们说“全球变暖”,常常停留在最近几十年的数据,或者是个人体感的变化,很少往更长远的过去看。中世纪温暖期这样的例子,提醒我们气候本就有起伏;但这类起伏并不意味着眼下的变化可以被归入自然周期而无视其现实影响。同样地,我们今天的视角,也很难真正延伸到遥远的未来。我们习惯以眼前的季节衡量变化,却很少去想一个世纪之后,这些“正常的夏天”会变成什么。"}],[{"start":null,"text":"

"}],[{"start":188.94,"text":"离开闷热的伦敦后,第一站是在约克郡南部稍作停留,探访位于田野之间的约克郡雕塑公园(Yorkshire Sculpture Park,简称 YSP)。YSP目前正展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新作,在户外与室内空间之间交错展开,影像、木偶、手绘纸景与声音构成一场具有时间感的剧场。"}],[{"start":210.1,"text":"但更吸引我的是大片草地、缓坡与湖泊之间散布着亨利•摩尔(Henry Moore)、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等人的作品,此起彼伏的绵羊叫声,也并没有打破这种开阔和沉静;自然界与艺术创造的无意融合,反而呈现出一种双重现实的质感。"}],[{"start":null,"text":"
"}],[{"start":null,"text":"

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雕塑作品散落在草地与山坡间
"}],[{"start":225.85,"text":"慢悠悠地踱步走到山坡边缘一间屋顶上长野花的咖啡馆,门外忽然看见旅居景德镇20多年的英国艺术家费莉希蒂・艾利弗(Felicity Aylieff),与景德镇工人们共同制作的《蓝色意象》巨型陶艺雕塑,几樽“新明代”风格的青花瓷映衬在狂野的约克郡山石间,东西方在“偶然”之下形成对话。坐到自然采光的室内休息片刻,落地玻璃外面就是雕塑公园的辽阔景致,空间感足以稀释热意。"}],[{"start":null,"text":"

英国雕塑家与景德镇陶瓷工人共同完成的“新明代”青花瓷雕塑
"}],[{"start":253.73,"text":"继续往约克郡的东北方向开去,远离高温警报区,风里已经带着海盐和泥土的味道。驱车沿途经过北约克郡沼泽地国家公园,也便见识了约克郡的荒原(Moors):这一独特的英格兰高地,覆盖着石楠,泥炭土与湿地混杂,树少而风大,广袤而苍茫。"}],[{"start":null,"text":"
"}],[{"start":null,"text":"

约克郡的呼啸苍茫的荒原
"}],[{"start":272.87,"text":"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地貌,一下子令我想起了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约克郡荒原在当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小说情感与结构的重要部分。满布石南的高地、反复来袭的风暴、泥泞崎岖的小路,构成了持续的不稳定、野性和难以驯服。荒原见证并推动着男女主角之间纠结激烈的关系,但自然之力始终既不慰藉人,也不惩罚人,只是始终在那里,不分亲疏和贵贱。也正因为荒原保留了未经驯服的自然状态,驱车的一路,已经能让人短暂逃离“功能性”的生活,慢下来听风、识路。"}],[{"start":313.22,"text":"这一程最靠北的目的地,我们抵达挨着北海的小镇惠特比(Whitby),落脚在森林幽谷中的住宅楼Saltmoore,这座重修后开放半年不到的维多利亚时期楼房,隐匿在林谷之间,既近狂野的北海,也近铺满石楠的荒原,像是连接了荒野与海岸的缓冲地带。园子里有林地也有溪流,破晓之前一场骤雨,酷暑彻底消解。忽然又记得前一晚厨师汤米告诉我:荒原人迹罕至,但长在沼泽地上的石楠花蜜也甘甜无比。这一念头提醒了我,粗粝土地的另一面是隐秘的滋味,荒原的“孤绝”意象顿时化解。更何况清晨醒来,满耳都是鸟鸣和附近绵羊的叫声,知觉焕然一新。"}],[{"start":356.48,"text":"汤米还说起,他将来也有可能在这里开一家新餐厅。他说,北约克郡这些年来就业机会极少,他小时候“整个村子还有20个小孩一起坐校车”,现在就只剩下他哥哥的几个孩子了。如今有人在荒野地带投资几千万英镑,未来还要加盖许多木屋作为度假住宅,这相当于在僻壤地区建立起了完整的人才生态,也显然会带起地方经济的发展。"}],[{"start":382.84000000000003,"text":"离Saltmoore三分钟车程的小村落Sandsend紧挨在北海边上,悬崖下风高浪急,但海滩上居然遇见了两只悠然散步的鸭子。小村子的几家小馆飘出烤面包和鲜鱼的气味,空气中混杂着咸湿的海风和炸鱼香。北约克郡的泼墨天色果然名不虚传,千变万化的云带来无声的自由感。"}],[{"start":406.07000000000005,"text":"我们在这里住了两晚,一天在海边野餐,捧着保温壶喝豌豆薄荷汤,吃经典的猪肉卷。第二天在餐厅里吃饭,主厨亚当(Adam Maddock)以约克郡本地食材烹饪质朴的英国菜。我们特意选了几道当地海产,比如从附近海港惠特比抓来的螃蟹,配番茄清汤与腌黄瓜;从北海钓上来的带骨安康鱼,配香草酸酱和英式传统的猪油炸薯条,还有一道简单的水煮鳕鱼,配上本地蛤蜊与贻贝浓汤,然后用清凉的海藻和薄荷做点缀。"}],[{"start":null,"text":"

北海边小城Whitby悬崖上的修道院废墟,这里曾是1992年的电影《吸血惊情四百年》的拍摄地
"}],[{"start":437.58000000000004,"text":"刚进入七月,英格兰北方的天到夜里十点还亮着,但上路之初时的躁意已在海风里消散无踪,在外面走路甚至需要重新披上薄毛衣。这一趟从南到北的自驾游,简直像是在追赶一个陌生但也亲切的昔日英格兰夏天。"}],[{"start":455.07000000000005,"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摄影:张璐诗,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1587640_3932.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