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start":8.63,"text":"陈可辛十年磨出的《酱园弄•悬案》,在2025年的夏天折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筹备十年的大作更像是一场妥协的角力,而非纯粹的艺术创作。本应作为暑期档的强棒,票房虽暂列榜首,口碑却不敌引进片《F1:狂飙飞车》和《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在讨论该成片(准确说一半成片)为何扑街之前,不妨先回顾它跨越十年的曲折命运。"}],[{"start":38.77,"text":"2016年,陈可辛宣布立项并执导《酱园弄杀夫案》,彼时中国电影市场正值鼎盛。然而一年后,项目梗概删去了分尸描写,开拍计划搁浅。2022年,陈可辛在釜山电影节宣布成立泛亚洲制片公司(Changin’ Pictures),将创作重心转向流媒体,并启动剧集《The Murderer》,依然基于酱园弄案。一年后,根据国家电影局备案信息,电影《酱园弄》重新立项,并于2024年3月杀青,同年戛纳电影节以150分钟版首映。"}],[{"start":71.79,"text":"近十年间,这一项目的沉浮既抬高了观众期待,也蒙上疑云——时代和观众都已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导演陈可辛和主演章子怡(饰詹周氏)。对他们而言,这个执念似乎已经超越剧本本身:对陈可辛来说,这是个人艺术的高光时刻,也是救市的重要砝码;多年未有领衔角色作品的章子怡,也希望借片续写她在影视领域的引领地位。"}],[{"start":97.83000000000001,"text":"溢出菲林的抱负"}],[{"start":99.59000000000002,"text":"陈可辛曾抱怨在拍摄《投名状》时,周旋于三位顶级男演员和资本期待之中让他不堪重负,在拍片中“逃回”香港;如今再次“北上”拍片,责任更大。野心的疆域中不止于陈可辛与章子怡二人,背后诸多资方的介入和二十多位明星加盟也证明,这部影片是一次众人的游戏。但当人人都盼望《酱园弄》成为自己的高光时刻,这部影片却更可能成为在拉扯中妥协的产物。"}],[{"start":128.45000000000002,"text":"虽然豆瓣分数已跌至5.8分,但不得不承认,《酱园弄•悬案》并非观影体验糟糕之作。此片足够得体,并且拥有绝佳的制作团队:摄影师包轩铭(Jack Pollock)、美术孙立、服装吴里璐等人均与陈可辛多次合作。团队在这90分钟的小上海场景中,可谓做到了历史性还原:从Alexa 35摄影机呈现的铬合金色到章子怡庭审时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短发,都能感受到陈可辛对四十年代上海的现代诠释——这是一种个人化的、脱离程式化的表达。"}],[{"start":162.73000000000002,"text":"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演员:可惜他们并不如技术环节那般可控。理想状态下,参演《酱园弄》几乎为每位演员都提供了绝佳舞台。这部电影为章子怡和雷佳音提供了立体的人物设定,对杨幂、赵丽颖、易烊千玺等新生代演员,也提供了罕见的突破性的角色机会。"}],[{"start":184.26000000000002,"text":"曾与陈可辛合作《武侠》的摄影师包轩铭表示,《酱园弄》与陈可辛曾经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本次影片并未像以往一样拍摄大量的素材,反之则尽可能减少演员重复表演的次数。“拍摄演员表演的策略经过精心策划,电影的调度旨在最大化每一个极为的价值。”例如对宋瞎子(易烊千玺饰)采用半遮蔽构图,凸显詹家夫妇的“宿命感”;对薛至武(雷佳音饰)殴打詹周氏的低角度特写,强调权力的狰狞;庭审中的长镜头与固定机位,则进一步突出性别与法律表象下的“客观性”,增强了詹周氏、西林(赵丽颖饰)等人申辩的冲击力。"}],[{"start":224.50000000000003,"text":"但正是这些过度放大的演技与情绪,以及众多明星的加盟,让《酱园弄》变成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曲苑杂坛》——每个人都在有限镜头中拼命表现自己,而非角色。这种过度“卖艺”带来的是:影片观感足够精致(俗话说“不出戏”),但走出影厅后,却会发现故事已被野心分割。陈可辛心中的叙事被拆解成数十个高光演技片段,削弱了连贯性;像极了一场大屏的演技类综艺——观众更多看到的是演员争光,而非角色命运的流动。"}],[{"start":258.23,"text":"陌生的主题"}],[{"start":259.6,"text":"尽管美学与社会价值被大幅稀释,观众仍能捕捉到陈可辛想表达的主题。从英文片名“She’s Got No Name”看,这是一个未受教育的民国妇女在婚姻与社会压力下“杀夫”的故事,其背后暗含女性地位变迁与汪伪政府崩溃——动荡年代的女性意识觉醒。然而,这一概念在片中呈现得近乎粗暴,甚至逊色于近年流行的女性题材影片。"}],[{"start":285.96000000000004,"text":"影片开篇以平行叙事展现两类女性命运:赵丽颖饰演的富家女西林创作新版《玩偶之家》,回应“娜拉出走后”绝不仅仅只能遇到绝望;另一厢,警方调查酱园弄中的惊人凶案,另一个真实女性的惨烈命运被拉开帷幕。"}],[{"start":302.75000000000006,"text":"这一设定将西林——一位拥有财富与地位、敢于公开挑战男性权威的知识女性——推向聚光灯下。她几乎成了完美对照组,既有先进思想,又保留光鲜外表,其“女性救世主”设定映射出詹周氏、王许梅(杨幂饰)及里弄中王晨氏(梅婷饰)等旧时代女性的悲剧。她的出现总伴随大字报式宣言——无论是她所写的《为杀夫女辩》,抑或在法庭上被拖走时的怒吼——都在推动剧情。"}],[{"start":334.20000000000005,"text":"这样的推进虽然铿锵有力,却显得生硬。西林更像台上演讲者,而非一位有血有肉的角色。一次次庭审中,詹周氏对抗不公的决心增长,而这种决心的来源正是西林。直接的因果关系将西林变成了一个工具,而非鲜活的角色。影片结尾,原本文盲蒙昧——甚至痴信需要靠杀夫才能斩断两人后世情缘的詹周氏在被告席前诵出西林所书的女性主义口号,这些近乎精神奇观式的推进暴露了陈可辛对于“女性主义”影片理解的局限性,终究只能代由公众号中常见的加粗大字以代之。"}],[{"start":373.57000000000005,"text":"若说西林、王许梅等人的精神原著重写了詹周氏下半生,她前半生的悲剧则由男性镌刻。片中呈现女性痛苦的方式几乎单一:挨打。跪地的詹周氏被丈夫詹云影(王传君饰)踹开;囚车中,债主张宝福(李现饰)掐住她脖颈;薛至武(雷佳音饰)在审讯中多次拳脚相加,甚至借助AI生成的野猪舔舐她身上的血迹。"}],[{"start":401.25000000000006,"text":"反复暴力让观众不适。将女性塑为被动受害者的桥段如今已备受诟病:“呈现女性暴力”并非觉醒的必经路径,这一话题已被讨论逾半世纪。尽管暴力在情境中具合理性,但更多时候,它是导演和编剧的视觉消费——对弱势群体进行肉体剥夺的“创伤色情”(Trauma Porn)。"}],[{"start":423.58000000000004,"text":"詹周氏的命运演绎是一场合谋:对演员来说,痛苦的肉体戏比内心戏更吸睛;对导演和片方而言,女性受难成为了视听层面的高潮,是吸引消费者的噱头。然而,难以忽视的是陈可辛选择走出个人价值体系的舒适区,却未能觉察自身对“女性主义”的无意识疏离。"}],[{"start":444.68000000000006,"text":"对于一位62岁的香港男性导演来说,肢体暴力或许是最直接的苦难呈现,但回到民国语境,女性所受的系统性压迫内容远比施虐更为丰富。这样的陈述近乎幼稚,也是陈可辛在作者性与商业大片之间摇摆的结果。选择“女性主义”不是本意,而是一种迈向热点、热词、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存活的“产品经理式”途径。"}],[{"start":471.2300000000001,"text":"危险的转型"}],[{"start":472.5800000000001,"text":"回望十年前,陈可辛对该剧本的一见钟情,不仅源于挑战自我,更因其突破意味。但他没料到,自己并未熟练驾驭。"}],[{"start":482.6700000000001,"text":"他曾在采访中坦言,以往虽非编剧,却会与编剧团队共同打磨剧本,而此改编自蒋峰《翻案》小说,也是他首次接下完整剧本。题材也超出舒适区:虽从个体切口(詹周氏)出发,却需描绘日本战败节点下的宏大社会变革,“小与大之间的搏斗”已逾出他经验范畴。"}],[{"start":504.12000000000006,"text":"陈可辛极其会拍摄小人物的传记,从《金枝玉叶》到《甜蜜蜜》;再到合拍的《如果•爱》和《投名状》,时代轮转从未印刻主人公的命运,反而愈加凸显弧光的能动性,一如只身来到香港的李翘或是北漂的孙纳,他们妄视现实生活的裹挟,是超出现实的浪漫化呈现,如此的表达成就了大历史中书写小人物的陈可辛。"}],[{"start":528.5400000000001,"text":"但《酱园弄》却与此背道而驰。在汪伪政府摇摇欲坠之际,每个人都似被命运定格:本欲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捆绑,结果压缩了角色选择空间。当观众早知乱世走向,詹周氏、薛至武等人的命运也失去了悬念。"}],[{"start":547.0100000000001,"text":"将人物命运与家国情怀捆绑是一场危险的转型:它让角色难以用灰色价值观评判,站在“对”“错”两端的角色,其应有的复杂性被完全掩盖。最好的例子是杨幂饰演的王许梅:当狱警康忠良念出她偷情对象的职称时,她立即以怀孕要挟,仿佛在将死的时刻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但当她在被抬上刑场并大骂“日本鬼子”,用“爱国”包装自我时,所有未曾呈现的前因后果都随之失色。"}],[{"start":576.3100000000001,"text":"这种处理,本应是陈可辛的强项。他深知在时局、文化、身份挤压下如何描绘“夹缝人”角色,以及如何突破束缚进行自我选择——正如《投名状》中的庞青云和《中国合伙人》中的成东青,他们的矛盾和缺点被宽容,因为人物本身比虚化的社会更具感染力。可在《酱园弄》中,恰巧时代的齿轮碾碎了人物。"}],[{"start":600.2700000000001,"text":"对《酱园弄•悬案》而言,它是一场失败的妥协。影片试图在艺术性与商业受众间取舍,最终却两头落空。每个人对这部大作的期待都过高,使其过于庞大、亦过于满载。对陈可辛而言,这亦印证他未能跟上当下审美——其艺术表达难以融入今日“接地气”的意识形态;这也反映了他与观众审美预期的脱节。"}],[{"start":625.6800000000001,"text":"尽管《酱园弄》这一悬案尚未落幕,但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似乎在公映的上半部分已被穷尽,后续詹周氏与众人命运、乱世走向、或是那些被穷举的宏大命题的进一步展现,对大多数观众而言,也许已不再重要。"}],[{"start":641.7600000000001,"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图片:《酱园弄•悬案》剧照,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1589621_2302.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