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诞生在爱丁堡街头,它也几乎死在了那里”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戏剧

“资本主义诞生在爱丁堡街头,它也几乎死在了那里”

张璐诗:一部在爱丁堡上演的舞台剧邀请苏格兰老戏骨出演亚当•斯密,历史的证人、制度的幽灵与现场的观众同场对话,回望2008年那场全球金融危机。
舞台上,由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饰演亚当•斯密的幽灵(左),他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人们只记得他所写的自由市场和“看不见的手”,却忽略了他在别的书里反复提到的以人为本、平等、个体动机与责任。摄影:Marc Brenner
00:00

{"text":[[{"start":9.33,"text":"“资本主义诞生于爱丁堡的街头。而它也几乎死在了那里。”"}],[{"start":15.06,"text":"英国剧作家詹姆斯•格雷厄姆(James Graham)执笔,为2025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创作了一部舞台剧《把它搞定》(Make It Happen)。这部剧请来了苏格兰“老戏骨”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出演“资本主义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聚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切换时空和多重视角,试图用希腊悲剧的格局、音乐剧的节奏、政治讽刺的锋利以及本土化的幽默,追溯2008年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简称RBS)轰然倒塌的全过程。"}],[{"start":45.24,"text":"剧中主角是皇家苏格兰银行(RBS)前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古德温(Fred Goodwin,绰号“碎纸机弗雷德”(Fred the Shred))。作为金融危机前RBS激进扩张的主要推手,弗雷德在2008年金融崩溃中备受指责,他的领导风格和决策被视为引发银行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剧作的时间跨度从1998年弗雷德•古德温出任总裁,到RBS在其任期内一度成为全球最大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达2.4万亿英镑),再到2008年政府450亿英镑救助与国有化收场。"}],[{"start":80.07,"text":"真实的政治人物被写进戏剧:当时担任英国首相的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由演员Andy Clark饰演)在剧中成为道德坐标,但剧本也不忘点出,是他给了“碎纸机弗雷德”全部的自由,导致其最终走向毁灭;前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Alistair Darling)的角色则全程挑眉:通过桑迪•巴切洛尔(Sandy Batchelor)细腻的表情管理,展现了政治人物在危机中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复杂状态。"}],[{"start":105.58,"text":"格雷厄姆将由桑迪•格里尔森(Sandy Grierson)出演的“碎纸机弗雷德”塑造成一个当代的悲剧主角:起初是拘谨的会计师,随后在权力与扩张的欲望中变得冷酷、贪婪、全无悔意。但导演在人物塑造上避免了简单的黑白对立。有英国剧评人评价其“有种令人不安的沉着”,他既演出了一种傲慢的姿态,也保留了细微的犹豫与不安。格雷厄姆在笔记中写道,他不希望把人物简化成反派偶像,因为那样会让观众在道德判断上过于轻松。他要让观众感受到制度如何把人推向边缘,而不是让“坏人”承担一切。剧中还刻画了其他银行高层及政府官员的复杂心理,展示了权力、恐惧与利益纠缠的混沌状态。"}],[{"start":153.05,"text":"剧中,格雷厄姆赋予故事一种古典化的寓言框架:在金融权力的浮华外壳下,是幽灵、幻象与裂缝。灰色的墙面在光影切割下带着冷意,背景投影上是一行冰冷的数字,仿佛正等待下一次波动。此时,苏格兰启蒙时期经济学家之父亚当•斯密的幽灵缓缓走入,他的身影穿过投影与实景交错的空间,从爱丁堡18世纪老街直接穿越到2008年金融危机现场。"}],[{"start":null,"text":"

在《把它搞定》中,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出演亚当•斯密的幽灵。导演原本担心幽灵的设计会让演出沦为闹剧,但最终发现,幽灵不仅是象征性的注脚,更是带着苏格兰口音的道德质询。摄影:Mihaela Bodlovic
"}],[{"start":181.92000000000002,"text":"但这里的史密斯却不是冷峻的经济学教父,而是调侃小资推崇的香薰蜡烛的幽灵形象。格雷厄姆在笔记中提到,这样的形象原本不在剧本里,而是布莱恩•考克斯有次喝威士忌时忽然说:“你应该让亚当•斯密亲自来”,才催生了这个幽灵形象。起初格雷厄姆以为这是比喻,没想到考克斯坚持让“资本主义之父”站上舞台,与现代金融废墟对话。格雷厄姆本能担心这会沦为闹剧,但最终发现,这个幽灵不仅是象征性的注脚,更带着苏格兰口音的道德质询。"}],[{"start":218.64000000000001,"text":"布莱恩•考克斯不久前曾在热门剧集《继承之战》(Succession)中饰演一个情感复杂的媒体大亨,常爆粗口。他在这部新舞台剧中不但保留了那股狠劲,还给角色加入了喜剧感:夜游爱丁堡古城,忽然掏出一支棒棒糖;被象征中产生活水平的百货商场品牌所迷住,从“什么都有”的购物袋里取出润手霜抹手背;大盘崩溃前夕,与银行总裁一起唱卡拉OK,温情怀旧的1980年代流行歌《特别为你》(Especially for You)响起时,有一股让人哭笑不得的滋味。这些细节不仅缓解剧情的沉重感,也映射出现代资本主义中个人的矛盾心理与无奈。"}],[{"start":null,"text":"
《把它搞定》演出现场。摄影:Marc Brenner
"}],[{"start":257.91,"text":"导演安德鲁•潘顿(Andrew Panton)用14人合唱队、现场乐曲、视频投影、象征性的股指立柱构建出银行帝国的繁忙景观。在喜剧与哥特式阴影叙事之间切换,舞台布景设计灵活,巨型玻璃幕墙能在几秒内旋转成爱丁堡街景,办公桌上的灯光则闪烁成交易所屏幕的冷蓝色。演员们在快速转换的空间中几乎不停歇,这会儿是银行董事会的冷调对话,下一秒转到街头抗议的嘈杂人声。灯光与音效精准衔接营造出“被暂停的时间”感,仿佛观众一直被困在2008年的那一刻。剧中还穿插银行员工电话应对客户投诉、媒体记者现场报道金融市场动荡的镜头,这些碎片化画面构筑多维度危机图景。"}],[{"start":305.25,"text":"节奏上,剧作像拼接一系列碎片化记忆与证词:银行家、政客、普通市民、媒体评论员等各种声音互相碰撞,有时甚至同场叠加。格雷厄姆透露,他参考新闻编辑室节奏感,那种不断被打断、信息源交织的叙述方式,恰对应金融危机时的舆论混乱。戏剧因此打破传统线性叙述结构,让舞台宛如巨大的调查现场。服装设计精准捕捉2008年前后的氛围:银行高层深色西装在灯光下泛微光,街头抗议者色彩饱和略显脏旧。亚当•斯密古装没有完全还原18世纪样式,而是带现代化剪裁,介于古今之间的质感,正如评论所言:“让历史幽灵不至于隔绝于舞台之外。”"}],[{"start":352.68,"text":"入场时,排长龙队伍中不少长者模样观众。落座后,我身旁两位七十多岁的苏格兰女性主动搭话,告诉我她们专程从别城来看剧,其中一位儿子曾在RBS工作,她说因亲人卷入过金融危机,想看看剧场如何回溯这段历史。"}],[{"start":370.61,"text":"现场观众情绪多样:舞台还原公众愤怒时陷入沉默;极端讽刺台词时有人发笑。贯穿全剧的是“苏格兰视角”的隐线。格雷厄姆坦言,金融危机故事往往由美国叙述,2008年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2010年的《监守自盗》(Inside Job)固然有力,却淡化英国尤其苏格兰的责任与创伤。因此他让戏剧开门见山指出:这场灾难,应带苏格兰口音。舞台上每次幽灵出现、地标闪现,提醒观众:危机非外来风暴,而是从这里发端。"}],[{"start":405.1,"text":"今年早些时候,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妮可拉•本内黛蒂(Nicola Benedetti)曾在接受我采访时,提到今年艺术节的主题“我们追寻的真理”(The Truth We Seek)在当下的“紧迫性”:“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媒体信息,关于事实真相的规范和正义正遭受冲击,人们不断追问,希望辨别信息的真伪。我们需要更开放的视角,认识到某种事实的一端可能成立,另一端同样可能是真相。”"}],[{"start":430.16,"text":"她当时就举了《把它搞定》(Make It Happen)为例:“亚当•斯密斯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很多人视其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奠基人,但他同时还写了《道德情操论》,他的道德哲学探讨了经济交易需要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而这一点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妮可拉表示,这部戏剧正是对这一“长者智慧”的再思考。"}],[{"start":453.04,"text":"剧中令我最深印象的一幕,是大盘崩溃后,亚当•斯密的幽灵与弗雷德的一场对话。史密斯提醒弗雷德的时候也望向观众:人们只记得他所写的自由市场和“看不见的手”,却忽略了他在别的书里反复提到的以人为本、平等、个体动机与责任等。这应该就是该剧希望传递的一个信息。"}],[{"start":474.64000000000004,"text":"结尾时出现了一个富有冲击力的画面:会议室的墙壁缓缓坍塌,露出背后的空旷空间,投影中闪现全球各地街头影像:从纽约到雅典,从雷克雅未克到伦敦。随后,光线一点点收紧。格雷厄姆说,这个凝视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大家带着问题离开:2008年究竟改变了什么?我们是否真的从中学到了什么?"}],[{"start":501.38000000000005,"text":"《把它搞定》(Make It Happen)探向了许多人心头的旧伤疤。剧中用舞台制造出一个如同临时法庭的空间,让历史的证人、制度的幽灵与我们同场对话。当帷幕落下,观众带走的不是结论,而是在金融数据与人类记忆、苏格兰街巷与世界的资本中心,以及过去与当下之间的思考。走出剧场时,不断听见身边观众继续讨论,很多人都说看完以后百感交集。这或许就是一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戏剧所能做的。"}],[{"start":533.7800000000001,"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zhen.zhu@ft.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5216447_1193.mp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全球各地的海滩能在沙源短缺中幸存吗?

从迈阿密到巴塞罗那,再到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各国政府正努力拯救在气候变化加速侵蚀下的海岸线。

西班牙太阳能崩盘背后的故事

佩德罗•桑切斯称他的国家是向绿色能源转型的“全球典范”,但价格和利润却大幅下滑。

债市僵局

再谈调查回应率与劳工统计局。

谁该从肯尼亚的大象受益?

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回归地方管理,引发了人们对该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倒退的担忧。

AI的“人际关系”困境

像 OpenAI 这样的公司正在进行一场相当于大型社会实验的行动。

科技高管在个人安保上的投入再增数百万美元

包括Meta和英伟达在内的公司在遭遇死亡威胁和网络攻击后已提高其安保预算。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