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韩国科技与贸易观察》(Korea Tech & Trade Watch)创办人兼出版人
“美国似乎变了,”韩国外交部长赵显(Cho Hyun)上周在国会表示。他发出上述言论之际,在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突袭佐治亚州现代(Hyundai)-LG工厂的行动中被拘留、近日近期获释回国的韩国公民讲述了这段惊心的经历。
尽管韩国总统李在明(Lee Jae-myung)以“文化差异”为由试图淡化突袭行动的影响,但这一问题似乎已超越签证范畴,进一步加剧了这两个盟友之间本已停滞的贸易谈判的紧张局势。
尽管双方在7月原则上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将把对韩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25%降至15%,以换取首尔承诺在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但由于具体细节存在分歧,谈判一直停滞不前。
在目睹华盛顿峰会上握手言欢如何能迅速演变为乔治亚州移民突袭中的手铐之后,首尔公众对该协议的态度正显现出趋于强硬的迹象。
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行动强烈提醒人们,尽管韩国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已逾十年,仍缺乏专门的签证类别,这与美国的一些其他FTA伙伴不同。此事也重燃了首尔方面长期存在的看法——即便韩国企业正以远超拥有专门签证类别之FTA伙伴(如新加坡、智利、澳大利亚)的规模,向美国制造业大量投资,韩国依然受到不公平对待。
《韩国合作法案》(Partner with Korea Act )——拟为高技能韩国公民设立E-4签证类别,同时要求雇主确保这些岗位并非美国工人可以胜任——自2013年以来在每届国会都被重新提出,却多年来一直在国会山搁置。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近日发布公告,对H-1B签证征收高额新费用,更凸显出缺乏面向韩国高技能劳动者的专门签证类别这一明显缺口。
9月8日,在启程赴美会见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之前,赵显因突袭事件遭到韩国议员质询。祖国革新党(Rebuilding Korea Party)议员Kim Joon Hyung向这位外交部长施压,质问为何首尔方面不以暂停投资予以反制。
美国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要让韩国遵守“日本式”协议,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被扣押工人获释当日表示“日本人已经签了合同。韩国人要么接受这份协议,要么就缴关税”,此言在首尔反响不佳。李在明近日称,美国的投资要求可能在韩国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这一表态进一步加深了韩国国内对贸易谈判的担忧。
在这样的氛围下,围绕首尔是否应该拒绝通过“买断”来降低关税、而是考虑吞下25%关税冲击的争论浮现。韩国产业部长金正官(Kim Jung-kwan)在突袭行动后于纽约与卢特尼克会面无果后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对于是否有必要继续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他予以否认,但表示:“有人说,即使把关税从15%提高到25%,与3500亿美元相比也不算多,我有时也把这当作一种选项。”
金正官此言反映了首尔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看法:与其拿出3500亿美元,不如把这笔钱用来为因关税受损的韩国企业托底。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Policy Research)高级经济学家迪安•贝克(Dean Baker)也持类似主张,首尔和东京拿出华盛顿要求的一小部分资金,来支持受到关税打击的当地工人和企业,将远比交出数十亿美元却回报甚微要明智得多。
这次突袭缓解了李在明在国内的政治困境。此前,随着日本已经签署、韩国仍在观望,韩国国内焦虑情绪不断升高,担心现代汽车的索纳塔(Sonatas )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很快会高于丰田(Toyota)的凯美瑞(Camrys)。相反,这次行动为韩国政府争取了时间,经受住了美国的压力,减少了国内政治层面的反弹——而且并未签署协议。
正如李在明本月所言:“要是我同意了,那我就会被弹劾。”他拒绝按照特朗普的条件签署,反而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正当性。
尽管特朗普急忙在Truth Social上发帖称,他并不想“吓跑或打消”外国投资的积极性,而是“欢迎他们及其员工”,但这次突袭可能已经产生了反效果——既让盟友对与华盛顿做生意的真实成本感到警惕,又为首尔提供了拖延的政治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