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关系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英国下议院商业和贸易委员会主席敦促英国在贸易问题上向特朗普做出让步

利亚姆•伯恩敦促工党政府收紧对外来投资的审查机制,并加强出口管制,从而寻求特朗普政府对英国免征关税。
9小时前

苏纳克寻求与拜登共建“经济联盟”

唐宁街承认英国已放弃寻求与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苏纳克将努力争取拜登在绿色技术方面作出让步。
2023年6月7日

约翰逊与拜登再塑英美特殊关系

何越:与美国特殊关系的重塑,未来与美国各项密不可分的合作,将为约翰逊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增添自信、力量与砝码。
2021年6月12日

疫情后的英国向何处去?

何越:气候与环境保护将是英国未来的经济动力点,此举符合全球利益,必将获得拜登支持,亦有助于中英关系回暖。
2020年11月19日

蓬佩奥访英之际的“英美特殊关系”

何越:蓬佩奥重申美英特殊关系重要性,英国并未突出此语,英美对世界局势与国家安全的定义似乎不完全在一个轨道。
2020年7月23日

英国的两难:追随美国还是拥抱多边主义?

鲍尔斯:如果英国最终选择支持美国基于反华重商主义的外交和经济政策,这实际上将给“全球化英国”议程关上大门,而且将直接削弱后疫情时代复苏所需要的全球合作。
2020年5月18日

英国承认英美贸易协定效果将有限

英国政府称,与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可能只会在未来15年期间给英国经济带来0.16%的提振,无法弥补退欧带来的贸易损失。
2020年3月3日

华为问题考验英国退欧时代外交政策

目前欧洲各国都在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约翰逊政府会在多大程度上敢于冒着激怒美国风险,让华为参与英国5G建设?
2020年1月17日

约翰逊因拒绝支持驻美大使受到谴责

有望出任首相的约翰逊否认是他导致达罗克决定辞职。与此同时,议员们纷纷批评这位前外相不支持本国外交官的行为。
2020年6月8日

英国驻美大使辞职

达罗克批评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电文外泄后,不仅受到白宫冷落,有望出任英国首相的约翰逊也不肯表态支持他。
2020年6月8日

英国首相:对驻美大使“完全有信心”

特里萨•梅的发言人表示,期望金•达罗克爵士和其他外交官“对其派驻国家的政治提供诚实、不加掩饰的评估”。
2020年6月8日

英美为何产生“问题领导人”?

沃尔夫:曾在20世纪挽救过自由民主体制的英美,如今已失去道德罗盘。很多公民似乎不再关心他们的领导人是不是无赖。
2019年7月8日

英国驻美大使被曝称特朗普政府“无能”

英国外交部已对机密外交电文外泄事件展开调查。有人猜测,英国体制内部有人出于政治目的攻击本国外交人员。
2019年7月8日

中国给英美“特殊关系”种下裂痕

加内什:在本世纪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崛起上,英美利益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战略紧张将无法用外交辞令掩饰。
2019年6月10日

特朗普质疑英国首相退欧战略

美国总统在首次正式访英之前表示,“也许他们现在走的路线有点不同,所以我不知道,那是不是他们当初投票所要求的结果”。
2018年7月13日

特朗普、达沃斯和英美特殊关系

斯蒂芬斯:今年达沃斯论坛的任务是:为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中共同的未来画出路线图。其实,欧美关系更是如此。
2018年1月22日

特朗普取消对英国的国事访问

去年11月特朗普在推特上转发极右团体“英国第一”的煽动性视频惹恼了英国政界,导致他与英国首相梅发生口角。
2018年1月12日

再见,山姆大叔

拉赫曼:特朗普上台以来不断羞辱盟友。联盟网络是美国实力的基石。如果任由联盟解体,美国实力将随之崩塌。
2017年12月6日

英国首相谴责特朗普转发极端推文

梅表示,特朗普转发“英国优先党”的煽动性推文是错误行为,但她拒绝了要求取消特朗普对英国事访问的呼声。
2017年12月1日

英国官员不满美国泄露曼彻斯特袭击者消息

由于美国媒体一系列信息泄露事件,英国安全官员正考虑向华盛顿方面隐瞒敏感信息,此举有可能破坏两国日益密切的反恐合作。
2017年5月25日

英国下议院议长:不欢迎特朗普在议会演讲

伯考称,他强烈反对邀请特朗普在英国议会演讲,因为反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在下议院是“极其重要的考虑因素”。
2017年2月7日

特里萨•梅将赴美会晤特朗普

英国首相称,她将对特朗普“非常坦诚”。两人将讨论反恐合作以及尽快达成英国退欧后英美贸易协定的可能性。
2017年1月23日

英美贸易协议没有快速通道

邰蒂:英国的退欧派原以为,摆脱欧盟后,英国能够和美国迅速达成贸易协议,但美国贸易代表却表示这不可能。
2016年7月14日

英国加入亚投行是误判

FT北京分社社长吉密欧:中国方面不冷不热的反应表明,英国对此举所能获得的收益存在误判。即便从单纯商业角度来考察,此举似乎仍然并无太大意义。
2015年3月18日
12››下一页